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有什么区别?

《新唐史》写得不错,但史料不如旧唐史。老唐史主要是把唐朝的史料抄成书,所以后期不如以前了。

《新唐书》的命名是为了区别于《旧唐书》。北宋人认为《新唐书》比《旧唐书》好。他们严厉批评《旧唐书》“缺乏细节,文采不明,事实零散”,认为《新唐书》在体例、剪裁、文采等方面堪称完美。《唐新书》成书后,其主编曾公亮曾登上皇帝榜,并自豪地说,“事增于前,文存于后”,被认为是比《唐旧书》的一大优点。

的确,唐新书在文采和编纂上比唐旧书更胜一筹。因为:第一,它的主要作者宋祁和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学者和著名作家。宋祁和他的哥哥宋瑶在当时被称为“第二个宋”。宋人《董璇录》说宋祁“博学多才”;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是他的专长。当然,他们的功夫不同。其他参与编纂《新唐书》的作者也是北宋著名的集大成者。曾公亮《入新唐书》中所列的宋仁宗嘉佑年间的范镇、王畴、宋、刘锡佐等人,都是当时文坛上的知名人物。范真曾经是翰林学士,文笔流畅。《东寨年谱》等100多卷流传于世。王丑的字严而美,历来为世人所知。北宋名臣宋·邱敏藏书丰富。他编纂了《唐诏集》和《长安志》,对唐史非常熟悉。刘锡措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后来帮助司马光编纂了《子同治简》。《新唐书》就是这些人写的,自然文采斐然,文风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也采取了严肃的态度。欧阳修负责传记、编年、表,写了六七年。宋祁的传记更长,长达十几年。曾经他是亳州知府,“里外”都随身带着这份手稿。我在成都当知府的时候,每天晚饭后,开门点蜡烛,几乎都工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慎的态度,让《唐新书》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唐旧书》好。由于写作时间仓促,从唐代抄来的民族历史的一些痕迹还没有抹去,有不少“大唐”、“本朝”、“晋商”等字样。宋祁等人在新装修的时候把这些不伦不类的字剪掉了。《新唐书》在体例、笔法、风格上都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此外,《新唐书》还对传记的标题进行了归纳,如将唐代的少数民族官员和将领归并到各国将领的传记中;把割据的省份放在一起写等等。这样,就让眉毛更清晰了。这些都是新书在写作和编辑方面相对于旧书的优势。

第二,在史料方面,由于北宋太平,很多战争时期不易收集的史料,都是在北宋初年收集整理的。据专家估计,司马光编纂《子同治鉴》时参考的史料多达300种,《新唐书》的编纂与《通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必然是宋朝和欧洲看到的。比如《新唐书》增补的《李记传》,记载了军队建立后的斗争态度,记载了方关于坚守之难的理论,这是《旧唐书》等书所不及的。《新唐书》的食料记载中还增加了唐代的屯田、河火、矿冶等其他材料。《地理志》记载了各河、渠、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是他书中难得的珍贵史料。欧阳修也是当时的金石学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很有研究。曾撰《齐家录》,用金代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著名的例子是他用孔的碑文来证明这位初唐杰出的学者是一位历史学家。这些都使得《新唐书》在一些历史考证上略胜旧唐书。

第三,《新唐书》第一次写了军事志和选志,系统论述了唐朝的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官方史书的一大创造,为后来的《宋史》所沿袭,保存了许多中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珍贵史料。《新唐书》中的宰相市镇表,也为读者了解唐朝宰相宗族(贵族家庭)的兴衰和藩镇势力的兴衰提供了线索。著名历史学家王明胜在《论十七史》中说:“最好的新书是志与言”。这是一个公正的评价。从司马迁创作纪律性、表现性、志性、传记性史书,到魏晋至五代,史书的编纂和表现性的省略,在《新唐书》中恢复了这种文体的完整性。以后历朝历代的史书都会沿用这个体系。这也是《新唐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新唐书》也有明显的不足,最重要的一点是封建正统性比较严重。作家们批评了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巢传》前以“叛”字为序: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使用了“奋勇护毛”、“咬牙抖毒”、“邪气赤焰”等极其恶毒的词语。武则天被诬为“弑君篡国”,并声称写《武侯传》的目的是“写其大恶”进行清算等等。诸如此类,可见新唐书在正统性上优于旧唐书。就写法而言,唐人新书不如唐人旧书。比如有些学科过于简单,甚至做了不合理的删减。清代历史评论家王明胜曾在《论十七史》中提到,《新唐书》的版本比旧书少了近67%。有人统计,《旧唐书》近30万字,《新唐书》仅剩9万字,《哀帝书》旧书约1.3万字,新书约1000字。这种简单化的写法,使《新唐书》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史料。还有,宋祁和欧阳修不惜删掉很多重要情节,比如《冯长卿传》、《高仙芝传》,这些在《旧唐书》中非常生动悲壮的情节,直到新书被砍掉。特别是由于排斥佛教的偏见,玄奘一行没有被写进《新唐书》,导致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和科学家没有在《新唐书》中得到体现。

此外,《新唐书》还有一些史实和错误。后来有一个年轻气盛的学者吴镇写了一本书《纠正新唐书的错误》,书中* * *引用了460个错误。后人对吴镇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太自大,“自满”,报复心强,也有人很佩服他。但无论如何,《新唐书》中的谬误是不可否认的。

引自:/question/1083189 . html?si=1

宋代欧阳修写的《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后世都是五代史,这与薛、等官员不同。全书包括《列传》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据》三卷、《族谱》十一卷、《四义附录》三卷、《* * *》七十四卷。它记录了从侯亮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到后周咸德七年(公元960年)53年的历史。

欧阳修出生于江西庐陵(今吉安)。建安四年(公元1007年)生于宋真宗旌德,建安五年(公元1072年)卒于宗申熙宁。李青三年(公元1043年)在宋仁宗任谏官时,参与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后被贬为地方官。直到何志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回宋朝中央,做了翰林学士,编修《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纂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从他给尹世禄、梅等人的书信来看,写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到五年(公元1053年)基本写完,用时约18年。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时,曾写信给尹世禄,说“史家之国法也”,史书记载“君臣之善恶,废百事”,目的是“谏,示后人”。在他看来,《五代旧史》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还有“数不胜数、失实之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他在《新五代史》中把“褒贬义例”放在首位,把孔子在春秋时期编纂的“义例”作为自己立论的原则,以“春秋笔法”褒贬五代史。

五代是一个封建割据的时代,中原地区接连发生小朝更替,即后梁、后唐、后金、后汉、后星期五。中原以外的地区分为吴、南唐、、后蜀、吴越、楚、福建、南汉、南平、北汉。用欧阳修的话来说,“此时天下大乱,中国多难,篡位者谋自相残杀”[1],而五代“五十三年,易封为十三王,而灭亡时有八人被杀,长辈只有十岁,甚至三四岁就死了”[2]。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被破坏,地方藩镇在大地主强大势力的支持下,各自为战,独占一方。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的革命力量,摧毁了唐朝,沉重打击了旧藩镇割据势力。然而,黄巢最终失败了。镇压起义中形成的一批军阀成为新的分裂势力。唐朝灭亡后,继续占据一方,互相篡夺攻击,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新五代史》作者对这种割据现象持否定态度。然而,①《新五代史》卷61吴②《欧阳文忠全集》卷59《新五代史》卷3。他把分裂主义的根源归结为封建道德的败坏。在欧阳修看来,五代是一个“君、臣、父、子、子行为尚可,宗庙朝廷人鬼俱乱”的“乱世”[1]。真的是“礼乐崩,三纲五常之道,前王之制文章,扫地而行。”[2]因此,他采取了一种不同于撰写《新唐书》的方法。在《新唐书》中,他重视法规制度,并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来。在《新五代史》中,由于他认为五代时期“几乎绝迹”,是一个“极乱”的时代,没有礼乐制度可言,所以他说:“我对五代的礼乐文章一无所知,后世不得不知道的也不能落下。”所以他除了四天考试和专业考试之外,其他的法律法规什么都没写。

在编纂体例上,《新五代史》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次一部史,各为一个体系;《新五代史》打破了朝代的界限,将五代的人物传记进行了整合,按年代顺序排列。旧五代史未分类整理;《新五代史》把传记分为家族传记、死亡故事、死亡故事、单线传记、杂传等等。

北宋灭亡后,北方的金政权于太和七年(公元1207年)明确提出“削薛五代史,停欧阳修著作”。(3)至于南方的南宋,由于理学盛行,对新五代更加排斥(1)。《新五代史》是唐家的传记(2)。《新五代史》是金家的传记(3)。晋代的历史就是章宗的历史。

因为欧阳修在《五代史》旧本之后又写了《新五代史》,他看到了一些《五代史》旧本编纂者没有看到的材料。他经常用小说和笔记来补充一些《五代旧史》中没有的史实。列传如王、郭崇韬、安、李、孔谦、王、段宁、赵、范、卢文姬、马、姚鹗、崔水、齐鲁、杨W等。都或多或少地补充了一些事实,有的则插入了更生动的情节,让读者了解五代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就史料而言,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是可以互补的。

这次以白渠本(南宋清源本影印)为工作本,校对贵池本(清贵池尹南宋本)、典本、南昌本(彭五代史注)。参与校对明本、南简本、北简本、葛本、毛本(清崇文书局本)、徐注(注补五代史记)、刘本(京书院本加刘校注)、傅增祥校成都书局本。

/question/7636736.html?s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