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

产地: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除了鞭炮声,春风温暖了屠苏。

成千上万的家庭总是用新桃子换旧桃子。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中国春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五代十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

早在秦汉以前,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符涛是两块桃木制成的大板,上面写着传说中驱鬼镇邪的神和的名字。这一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以后,人们才开始把对联放在红木板上,而不是神的名字。据史书记载,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之主孟昶在卧室门上题写了对联,即“除夕在,贾介诺。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宋代以后,人们在新年挂春联已经变得相当普遍。所以王安石《一月天》诗中写道“千户总换新桃换旧桃”是当时春联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与符涛的密切关系,古人也称春联为“符涛”。

到了明代,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建都金陵(今南京)后,他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写一副对联,在除夕前贴在门上。他亲自穿着便装,出门挨家挨户看热闹。当时的文人还把对联视为高雅的享受,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时尚。

进入清代后,对联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盛行,一如盛唐,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对联。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仍有贴对联的习俗。

发展: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句发展而来的,保留了律诗的一些特点。古人把背诗和吟诗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协调流畅,上联结尾流畅,下联结尾流畅。这些特点都和律诗差不多,所以有人称对联为贴诗。但是,对联不同于诗词。他们只有上下对联。总的来说,它们比诗歌更精炼,句子更灵活,或长或短,灵活多变。对联可以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十字、几十字。中国古建筑中甚至有数百副长对联。对联是抒情的还是抒情的,都要求作者有很高的概括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才能在寥寥数语中做到文质彬彬,形神兼备,给人以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感觉。

分类:

按目的分类

春联:新年的特别对联。

对联:用于住宅、机关、寺庙、古迹等场所。

祝福语对联:用于生日、结婚、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场合。

挽联:用来悼念死者。

赠对联:表扬或鼓励他人使用。

正厅对联:挂在客厅和卧室显眼的地方,与字画相配的对联。

根据艺术特点

重叠:同一个词连续出现。

复合词组合:同一个词不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前一个分句的底词作为下一个分句的中心词。

嵌对联:包括嵌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品)等。

拆字对联:把一个组合的字拆成几个独立的字;有人把它细分为“分词、合词、析词”。

音韵联想:包括同音字、同音异义字和押韵字。

幽默联想:取幽默之意。

不爱:对联的意思无关紧要,但字字工整。大多数无爱情侣都很有趣,同时可以归为幽默联想。

回文:倒着读,倒着读,意思完全一样。

参考资料:

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