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起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清明节前两天庆祝寒食节;垣曲县也讲究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前一天清淡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一年八大节日”之一。一般是公历4月5日左右,节日很长。有两种说法:10前8天和10前10天,这20天属于清明节。清明节原意为扫墓日,民国政府于1935年春分后15天定为国定假日,也称全国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之用,时万物清净明,盖时万物清净明,故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瓜果豆种”的说法。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扫墓”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文化部公布的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和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天气气候特点有关。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斗指乙,清明风将至。”“清明风”是一种清爽、清澈的风。《我在100个问题的时候》说,“万物此时生长,干净明亮。所以叫清明。”虽然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只是在唐代才形成,但清明节气作为一种时间顺序的象征,早已为古人所知,在汉代也有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物候、降雨等变化,对人们按时安排农事、养蚕等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转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因此,清明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无非清明”,正是这个道理。东汉崔莽《四人月令》记载:“清明节令一蚕妾待蚕室……”据说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养蚕的。“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方面为清明节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个节气被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社会风俗习惯
传统习俗
在清明节,除了注意禁火扫墓,还有徒步、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禁止吃冷食。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大家都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在清明节,人们避免打针和洗衣服,大多数地区的妇女避免步行。傍晚前,大门前要撒一条灰线,据说是为了防止鬼进屋。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又有酸酸的泪水去扫墓的新坟,还有踏青的欢笑。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五代王人禹《开元天宝遗》记载“天宝宫中至日寒食节,竟竖起秋千,令宫中妻妾大笑,以为是盛宴。皇帝称之为半仙戏,故京师士人称之。”宋代宰相文彦博的《寒食日过龙门》诗,形容为“桥上杨柳悬一线,多荡挂彩绳。”荡,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踢球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明代《玄宗乐图》长卷中,有玄宗赏马球的场景。当时当官的知望写了一首午后看球赛的诗:“玉如金马,雕有七宝。”当你飞翔的时候,你会震惊,你会感受到星星。煽动页成了三胜,欢喜是第一。青云循着足迹,蜿蜒在寺庙的东端。“在北京白云寺门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的守则。清朝天坛也有马球,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从1965开始,仿古马球出现在Xi安,让这项古老的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春游
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中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种树的习俗起源于清明节穿柳插柳的习俗。清明节穿柳插柳有三个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农耕始祖神农,后来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思。后来的传说都和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带领大臣爬山祭奠介休时,发现介休曾经赖以生存的老柳树死而复生,就给它起了“清明柳”的称号。后来的传说是,唐太宗把一个柳条圈送给大臣,作为驱赶疫情的祝福。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在死者墓前向其致敬
清明扫墓,对先人来说,叫做“尊重对时间的思考”。它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帝都风光略》中写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坟,载其敬,轿背挂元宝,路上尽是尴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给坟墓加土,烧几次元宝,用纸钱买坟。如果看不到纸币,那将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树,择园,坐下来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清明时期,而是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并流传至今。清明节祭扫仪式本来是要亲自举行的,但是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等条件不同,祭扫的方式也不一样。“烧一捆”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也称“包裹”,是指孝从师洋寄往阴间的邮政包裹。以前南植店卖的是所谓的“裹皮”,就是一大包用白纸糊起来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木刻版,四周印有“死亡咒文”的梵文音译,中间印一个莲花碑,写下区号死者的姓名,如“已故张福君在云山怕老大”等字样,既是包裹又是碑。另一种是素包皮,不印任何图案。就在中间贴个蓝色的牌子,写下死者的名字。也作为主卡使用。包里有很多种钱。
穿柳枝
清明节和中国有插柳的民俗。据专家介绍,清明节插柳习俗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据说插柳的习俗是为了
纪念农业的创始人神农,他教导人们种植庄稼。在一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预报天气。有句古话叫“柳枝青青,细雨霏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说法。柳树的生命力很强,俗话说:“有心栽花,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在哪里就活在哪里,每年插在哪里,到处都是树荫。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清明节是鬼魂出没频繁,需求量很大的季节。受佛教影响,观世音菩萨将柳枝捧在手里蘸水,所以很多人认为柳枝有驱鬼辟邪的作用,称柳枝为“鬼树”。北魏的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写道:“带杨柳枝到府,百鬼不入府。”由于清明节是鬼节,人们在柳条发芽的季节插柳、穿柳辟邪。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了守节,在柳树下自焚,这使晋文公及其大臣和人民感到悲伤。第二年,当晋文公亲自带领大臣们爬山祭拜介休时,他发现那些年被烧毁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晋文公将眼前的老柳命名为“清明柳”,并当场折下几枝柳戴在头上以示怀念。此后官民纷纷效仿,纷纷效仿。清明插柳穿柳已成为纪念介子推的标志。
刘赦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记载,把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弓射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高度来判断胜负。
斗鸡
在古代,斗鸡比赛盛行于清明,斗鸡始于清明,一直持续到夏季至日。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民间如此,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唐玄宗最喜欢斗鸡。
残花会
“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过去的清明节期间,这项民俗活动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的Aśvaghoṣa庙和青石的双庙最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动,有迎蚕神、摇快船、台阁闹事、拜香凳、打拳、打龙灯、抬杆、唱戏等。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大部分在船上进行,很有水乡特色。
时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清明节吃寒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凉糕,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凉高粱米。据说如果不这样,就会下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他的眼睛很亮。晋中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清明前一天禁火的习惯。
在很多地方,祭祀仪式完成后,会分祭祀食物。晋南人过清明节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馒头,中间夹核桃、枣、豆,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绑一个鸡蛋,取名“子福”。需要蒸一个大大的总“福”来象征家庭团聚和幸福。上坟时,一般“子夫”是献给先人的,扫墓后全家共享。
按照上海的旧习俗,祭祀用的蒸糕要用柳条穿起来,晒干存放。当他们在漫长的夏天到来时,他们会被油炸并给孩子们。据说夏天吃了不会生病。
清明节有吃团子的习俗。将无芒雀麦汁和糯米混合在一起,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用豆沙、枣泥等馅料包裹,放入以芦苇叶为底的蒸笼中。清蒸球色泽翠绿,香气四溢,是清明节最具特色的时令食品。上海也有一些人,清明节,扫墓、家宴爱吃桃花粥,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包粽子,既可作为扫墓祭品,也可作为徒步旅行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实。”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蜗牛,一只鹅。”农民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在这一天,他们用针挑出蜗牛肉来烹饪,这被称为“挑青”。吃完后,把蜗牛壳扔在屋顶上。据说屋顶瓦片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养蚕。在清明节的这一天,会有俱乐部的酒。同一个祠堂的人一起吃饭。没有祠堂的人通常会和曾祖父家的孙子们一起吃晚饭。社酒的菜肴主要是鱼、豆腐和蔬菜,以及自酿的甜白酒。
浙江桐乡市鹤山镇有句话叫“清明节如过年”。清明节晚上,强调家人团聚吃晚饭。桌子上摆着几个传统的菜:炒田螺、藕片糯米饭、豆芽豆、马兰头等等。这些菜都和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蜗牛壳扔到屋里,据说声音可以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筑巢,不再骚扰蚕。
吃藕是为了祝愿蚕宝宝吐丝常好。吃发芽豆是口彩赢“财”。吃马兰头之类的新鲜蔬菜,就是取“青”字,以配合“清明”的“绿”。
清明诗赏析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而清明节的雨又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和悠远的色彩。古人即使去北京做官,每次清明节也会骑马祭祖。文人墨客也随意挥笔,把清明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惟妙惟肖。其中不乏悼念亲人的情怀,或清明节出游的闲适表达。清明节的诗词有哪些?我想介绍《清明节诗集》并欣赏清明节的诗歌。
1,清明节的诗——《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不起,餐馆在哪里?牧童指着杏花村。
2、清明节的诗——《寒食记》韩逸
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处处歌舞,落花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在皇家园林的柳树上。
黄昏时汉宫内传烛,轻烟散入五帝殿中。
3、清明节的诗——《清明》王禹偁
我在没有花,没有酒可以喝的情况下过清明节,这样孤独和贫穷的生活,就像寺庙里的和尚一样,一切对我来说都很压抑和孤独。
昨天从邻居家讨论新火种,到清明节的早些时候,在窗前照明,坐下来学习。
4.清明节的诗——《天上有衣》刘小锋
桃花粉杏花白,雨打枝头树;
行人悄然而下,几座坟前痛哭哀悼。
5、清明节的诗——《苏堤清明是事》吴伟新
梨花在明处开,游子在春天出城。
黄昏时分,歌声收拾停当,万柳归一莺。
6、清明节的诗——《清明》文
在《青娥画扇》中,春天的树是金色和红色的。犯了错就穿弱柳风。
马骄避口号,鸡一见开笼。这出戏是谁拍的?黄鹂与紫禁城分离。
7.清明节的诗——《清明是事》孟浩然
京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人们的心里自然开始感到悲伤怀念。
马车在路上吱吱嘎嘎地响着,柳城的郊外一片葱茏。
花开了,草长了,鸟儿成双成对地飞翔。
坐在空荡荡的大堂,追忆往事,喝茶不喝酒。
8、清明节的诗——《清明日去江怀友》藏。
君和田素是老朋友,所以我准备交朋友。
两年来,我与坟墓隔绝,终日愁容满面。
海鸥似乎能跟上物理,杏花则疑神疑鬼,伴着人的心事。
寡妇幼童要吃冷食,含泪望江陵。
9.清明节诗——《清明上河图》魏
寒食方子有病,开胸别扭。
终于思念起县城,烟花弥漫青川。
杏子粥还是很好吃的,榆树汤已经微炒过了。
我只恨做个好姑娘,亲亲颜,就此度过这辉煌的一年。
10,清明节的诗——张继《鲁门是事》
耕者招爱舟,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试去午门看郡国郭,清明有新烟。
11,清明节的诗——《清江引清明日行》王攀
西楼的禁烟区在哪里?绿色的田野和阳光明媚的道路。
马嘶杨柳,人笑荡秋千,莺声总教春醉。
12,清明节的诗——《长安清明》韦庄
跳蚤是伤春梦的雨天,草却更沙。
当初官方给我清火,上相闲分白钱。
紫色的陌生人在尖叫尖叫,绿色的白杨在画秋千。
游客想起平安事件,暗自庆幸风景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