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甘肃风俗文化。
一、18岁时甘肃的风俗
除夕
俗称“年关”,腊月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然后贴春联、门神、半帘,挂黄钱、烧香祭祖、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晚上家家户户都吃绿粉炖菜,叫做“装仓”,寓意全家团圆,人长寿。全家老幼吃饱饭后,还要离开一些工厂,意思是“过上富裕的生活,有一年多。”那一夜,全家人完全不眠,称为“忍年”或“守年”。年轻学生给长辈磕头辞旧岁,长辈要给他们“压岁钱”,也叫“压岁钱”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一个扫墓祭祖的日子,称为“春节”。武威城乡习俗,谁家有坟,都要在清明前一两天去坟前祭奠,烧纸钱,添土;那些没有坟墓的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在郊区或自家门前或街头巷尾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天上坟、烧纸。传说那天烧的纸钱变成了铁钱,逝者无法使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那是一大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插上了柳枝,寓意召唤屈原的灵魂,躲避瘟疫。孩子们在手腕、香囊和钱包上系上彩棉或丝绸绳,在嘴巴、鼻子和耳朵上涂上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避开五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句话叫“五月出端午”。男孩和女孩们穿着时髦的夏装,玩得很开心。年轻女性注重刺绣香草钱包,用流苏装饰并送给亲戚朋友。
以前未婚女孩把钱包放在裙子里或者扎在辫子里,诱惑她们带走。如果不脱下来,他们会感到羞耻和丑陋。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或油饼、卷饼,亲朋好友互相喂饭。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队地去参观旧时的寺庙和海子。现在海枯石烂,寺庙都被地震破坏了,就去逛孔庙,古钟楼,雷台,海葬公园,西郊公园。孩子们在野外爬树折枝,编柳条帽防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城乡居民家家户户蒸月饼,以示合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用蒸面蒸的。比如倒脸盆大,种类多,有分层月饼,有绞月饼,有分月饼,有桂香,都很好吃。有“八月十五上桌”的说法,意思是秋收已至八月,粮食丰足。亲戚和朋友之间,互相赠送月饼,这意味着攀比。
8月15日晚,明月冉冉升起,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摆好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祭品,点上蜡烛,点上香,全家围坐赏月。一点,主妇切月饼、西瓜;一家人吃着瓜果月饼,有说有笑,挺有意思的。根据传说,献给月亮女神的西瓜必须被切成两个锯齿状的花瓣。如果家里有孕妇,可以通过数瓜牙数来预测男女,奇男异女。
二、金锁、银锁、插销锁
张掖民间过去有扎锁的习俗。“绑锁”是孩子“满月”请做(即崇拜米歇尔·普拉蒂尼)的仪式,或者是年轻人、少女订婚的仪式。孩子出生的第29天,就要“满月”了。这一天,凡是去过满月的亲戚邻居,一进家门,都要先给孩子系上一把“长命富贵”的锁,以示祝福。
“宝贝蛋”会跑会跳后,父母会请三个姓氏不同、品行良好的人做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米歇尔·普拉蒂尼),说是可以消除邪气,化恶为善。父母给孩子找好“干大”后,选好日子,准备酒席,到时候亲自上门邀请“干大”来。这一天,吃饭前,三个“干大”一定要把怀里的“锁”拿出来,挂在脖子上。
娃娃长大了,说起媳妇。结婚前,她必须订婚,而且订婚必须上锁。这一天,在亲戚的陪同下,姑娘羞涩地早早来到小伙子家,一切都准备好了。主人和客人悠闲地落座,在一张八仙的红色桌子上,双方的长辈走过去给孩子和女孩挂锁,锁挂了。就算小伙子和姑娘绑在一起,两家人也正式成了亲家。不管是满月,大干一场,还是订婚锁,都是一回事。以前有钱人请银匠定制金锁或银锁,穷人要么用铜锁,要么串一串铜钱代替。
三、陇东皮影戏
陇东皮影戏,又称灯影、牛皮娃娃,是一种舞台表演用具,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陇东皮影戏在古代是一种民间皮影戏,以食用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光照亮牛皮制成的人的剪影作为木偶。也可以在白天阳光明媚的时候表演,这叫热皮影戏。
皮影戏起源很早。据陇东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出生时,哭了一整天。但是有一天,他看到窗户上闪着的人影就不哭了,但是人影一离开窗户,他又开始哭了。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者的形状,继续表演。胡亥不哭了,皮影戏也出现了。
北宋时期,电影表演更为普遍。《京城吉生》说:“每一部电影,起初都是用素纸雕成的,后来又用彩皮盖成。”清朝时在宋仁宗,范仲淹镇守青阳。当时,艺术家奖励士兵玩皮影戏。清朝末年,甘肃将军董福祥带着环县皮影戏班来北京给慈禧祝寿。
四、塞外康宁农家风情
康宁村属于张掖市小满乡。该村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逐渐延伸,水资源丰富。属大满灌区,农田肥沃,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少量谷子、马铃薯和豆类,经济作物有亚麻、苹果、向日葵等。
由于康宁村多年来非常重视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梨树,该村人均年收入一直是全区所有村中最高的,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张掖1992——1993这个村子举办了两次梨花节,开着白花的梨花络绎不绝,让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