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统文化室系统

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营造视听环境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环境可谓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受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孩子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幼儿园文化建设可以在幼儿园建设中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比如将户外休闲区建成中式园林,让孩子领略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室内装修也可以借鉴中式风格。比如儿童活动区的天花板上挂着中式窗棂,不仅美观,还可以挂老师和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儿童活动区可配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设施设备,如彩色瓷罐养的金鱼、小藤椅、风筝、茶具、竹木屏风、中式储物柜、小盆景、竹马摇椅、笔墨砚台、折扇等。这些物品既能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又能被孩子用在生活或游戏中。当然,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需要请专业人士进行整体设计,注意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巧妙借鉴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儿童心理;还要注意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协调与转化,避免为了突出传统而破坏园区的文化和谐。(2)选择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材料装饰公共环境。幼儿园可以选择一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材料、图片、实物,在公共环境中进行展示。比如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如楼梯、过道、走廊,会张贴或悬挂印有国画、书法、古代文化景观、民间器物、民俗活动等反映传统文化的挂历、画报、照片、扇子等;会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器皿等物品只能在走廊的角落或楼梯、窗台、古董架上看到。老师、孩子、家长路过都可以随意欣赏。这些图片和实物每个月都会更换,既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也为老师、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教材。几年来,孩子们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和实物,可以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的常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3)利用语音材料营造听觉环境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视觉画面和实物外,还可以利用听觉音乐和语言。我们安排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个时段播放民歌或民族音乐,营造听觉环境。如在儿童晨运和户外活动中,播放欢快有节奏的或唱或说的儿童民歌,以及欢快喜庆有趣的民乐;在孩子吃饭、选择活动、入睡、午睡起床时,播放缓慢优美的民乐。这些曲子一般两个月换一次,每套大概20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音乐或语言只是背景,旨在通过听觉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置身于更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无论是音乐还是童谣,都不能强迫孩子学什么,尤其是不要求他们背几首童谣。比如,有的孩子对有节奏的背诵感兴趣,可以停下主要活动,聚精会神地听演讲者讲;有些孩子从来不注意这些声音,但这并不妨碍同样的声音通过两个月的反复在他的大脑中留下痕迹。这种做法是通过环境对孩子形成类似的“印记”效应。(4)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丰富生动的学前教育课程要求下,学前教育必须走向社区,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许多传统文化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毗邻广州天河实验幼儿园的天河公园,有获得世界园博会一等奖的月辉园、在日本获奖的精致岭南园林越秀园、庄严的邓世昌皇冠墓等。幼儿园利用这些资源对孩子们进行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对联艺术、雕塑艺术、盆景艺术以及祭奠和丰收庆典等民俗文化教育。一般来说,幼儿园所在的街区、乡镇往往有当地的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间工艺品店、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祠堂等。这些是老师和孩子们参观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此外,一些社区或商家在传统节日前安排各种具有民俗特色的娱乐和纪念活动,大人可以带孩子参加适合的项目。有些父母的工作与传统文化有关,如国画艺术家、传统工匠、传统乐器演奏家、粤菜厨师等。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和幼儿参观工作场所,或者邀请家长入园开展相关活动。总之,社区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要重视和利用好。第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分层次的主题活动。中国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传统民俗氛围浓厚,活动丰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为幼儿园开展以节日为载体的主题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因此,基于节日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幼儿教师的知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

根据当地习俗,选择可以开展主题活动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最隆重的春节在孩子们的寒假,开学的元宵节可以作为春节的延伸,所以我们经常把这两个节日联系在一起,开展主题活动。(1)突出节庆活动的层次性。孩子们将不得不在公园里度过几年中的几个相同的节日。这些节日如何体现特色,激发孩子的兴趣?老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总体目标,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的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要让孩子感受到创新,愿意参与每一个节日。例如,小班幼儿侧重于节日氛围的感受和典型节日活动的参与,中班幼儿侧重于节日内涵的体验和初步理解,大班幼儿侧重于节日发展过程的理解和节日活动的展示和丰富。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生活经历、班级资源等因素,每个班级开展节日主题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达两个月,比如大班的孩子元旦后进入春节准备阶段,开学后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过春节,过元宵”主题活动;短的可能只是节前节后一周的小主题活动,甚至只是节日当天的“节日化”活动。(2)重视“节日”课程建设。"节日"课程可以作为一个全园的作品。我们的主要方法有:幼儿园业务总监在节前半个月收集相关信息,放在老师的“办公平台”上,提醒老师设计节日主题活动方案;节日前一到两周,美术老师会布置相应的公共环境,为全园营造节日气氛;各班在节前节后开展一段时间的主题活动,师生用活动作品装点班级环境;节日当天或前一天,厨房提供两三次“时令”食物;公园或级别团体根据需要组织有老师、孩子甚至家长参加的大型节日活动。在“节日”课程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为重要。首先,家长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孩子积累真实的假期经验。主要的传统节日,最后都是父母带着孩子在家度过的。家庭如何过节,直接影响孩子的真实体验和经验积累,以及对节日内涵的理解,进而影响主题活动的开展。第二,家长需要在节日期间收集图文资料。第三,家长需要参与亲子活动。第四,需要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作为助教,为孩子示范或讲解一些关于节日的传统习俗。家长通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节日活动受到感染和激励。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和价值,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支持。第三,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活动中。“幼儿园一日生活是一门课程”,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或常规活动的诸多环节中。(1)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儿童日常活动的诸多方面,是我国传统语言艺术的杰出代表,工整、优美、简洁,具有音乐感和画面感。儿童一般对有节奏和押韵的语言比较敏感和感兴趣。因此,选择与孩子生活经历相关的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诗,引导孩子去欣赏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们设计了“每周一诗”的活动: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业务总监根据节气、节日或季节变化、对应事件等选择一首古诗。,并由一位阅读水平较高的老师背诵,带领全体师生朗读一两遍,讲解诗的背景和含义;各班老师在幼儿活动室的阅读区(或语言区)设立“每周一诗”一角,将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文字、视听等资料放入其中;教师在一周内多次利用幼儿在园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幼儿背诵诗歌,整体阅读诗歌中的常用汉字,欣赏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和画面,介绍与诗歌或诗人相关的故事;幼儿园通过家联系平台发布“每周诗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家里随机交流,也可以给孩子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每周一诗”的活动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古诗词的审美和语言特点,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并不要求任何孩子背诵几首古诗词或认识多少个汉字。(2)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教学。比如在饭前、离园前等一些过渡环节,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童话故事讲给孩子听,或者借助多媒体播放这类故事的动画短片、传统相声的视频、评书等;散步时,老师带领孩子观看园内传统文化环境;结合传统节日,在户外游戏和地域游戏中投放适合相应年龄段孩子的民间游戏素材,孩子也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在中学生学会用筷子吃饭之前,老师可以讲解与筷子周围吃饭有关的传统习俗;每年在大班毕业典礼或其他重大文艺演出时,安排教师民乐表演、亲子民族服装表演、传统故事表演、家长戏曲表演、师生古诗词说唱或表演演唱、武术表演等2个“中国风”节目。(三)为传统文化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对某些学科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教育除了主题探究活动外,在五大教育领域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教材有古诗、童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音乐教学主要是对广东民间儿歌和摇篮曲的学习和欣赏,对传统音乐名曲的欣赏,以及少量的粤剧和京剧。美术教学包括传统美术作品和手工艺的欣赏,传统艺术形式的创作尝试;体育活动主要是学习传统体育游戏并灵活运用。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各学科的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界限不是特别清晰,这与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教学是不同的。比如欣赏古诗词后创作国画,或者用诗词欣赏国画,就是把语言教学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美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历史悠久,知识广博,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无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些甚至与现代科学背道而驰。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有传承的意义。幼儿教师要懂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取舍。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要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善于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来选择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