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详细介绍一下壮族民歌。
壮族以“好歌”著称,壮乡以“歌海”著称。壮族人善于用民歌表达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壮族民歌历史悠久。壮族人从盘古一直唱到今天,几乎每个人都能唱得很好,已经接近“用歌说话”的地步。因此,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朴实、自然、真实,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便于传播,使壮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从著名壮族历史学家黄显范的《谈》一文和《壮族通史》(合著)、《壮族山歌集》(注1)等著作可知,壮族古代民歌包括怨歌(长工苦歌、妻苦歌、单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和情歌(散曲、套曲)。祈祷歌、仪式歌、祝酒歌、欢迎歌、告别歌、摇篮曲、悼念歌、婚礼歌等。)、生产劳动歌(农事歌、休闲歌、时令歌、节气歌、雨歌、旱歌等。)、盘曲(也称问答歌、会歌、竞猜歌、竞猜歌)以对唱的形式表现。
《壮族山歌》...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壮语方言叫‘会说话’、‘会说话’、‘会说话’,即‘会说话’、‘会唱歌’、‘会作诗’。此外,还有自由形式的民歌。每个首无都有一个确定的句子,可长可短。诗曰‘诗太白’。是一种讲故事的长诗,包括人、事、谜语(壮语称为“鼓鼓要领”),如甘洛、乾隆皇帝、朱、蚊子等。歌词有几十首,也有几百首。句子里有五个字,七个字,九个字。唱法是男的唱完,女的再唱一遍。如果她不会唱或者唱错了,就会被对方取笑。另一方面,女人先唱。只有资深民谣歌手才会唱‘诗’,新手不敢唱。所以,不唱的时候,问问对方会不会唱,而不是贸然唱。这个歌手很难相处,除非他聪明又敏感。比如“猜灯谜”,也就是“打鼓”,男方先唱几句,说一件事。比如你唱“声嘶力竭,整夜攻不下”,接的人也会唱几句:‘蚊帐’,说明你一定很敏感。今天很少有人能唱这种歌。二是“唱”,用词和表达一般十句八句,比“诗”少。句子限定在七个字以内,没有五个字九个字。他们唱的人物或事物,不注重他们的人生经历,而注重他们的爱情,就像唱祝英台一样,‘诗’讲的是她上学的事,‘唱’讲的是她和梁山伯的爱情。所以青年男女都爱唱这种歌,很受欢迎。然后是“诗”,不同于“诗”和“唱”。歌词每人限三句,共七句。第二句短,第一句和第三句长,男的先唱三句,女的依次唱三句,不同于前两种男的先唱十几二十句再唱女的。诗歌比前两首歌更容易唱,一些地区的初学者唱的更多,比‘唱’更受欢迎。壮歌分为空白和押韵两种体裁。押韵壮歌有单韵、复句无复句、脚韵、脚韵及腰韵、脚韵,尤其后者为各类诗所奇,少见。”(2)
壮族山歌中的诗,即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波》、《布洛陀》、《宋立傲》、《马谷湖之歌》、《六山七达》、《墨夷王》等。,其中宋立傲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撩哥》并不是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叙事方式,而是以封建主合并和战争为背景,通过抒情对唱来表达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一组四句,互问互答,是独立的抒情诗,是有始有终的故事诗。
壮族山歌在唱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既定的礼仪规范,不能乱唱。尤其是政治歌、礼仪歌、情歌,在任何场合演唱都有传统的规矩。比如情歌,可以在野歌会上尽情地唱,但不能在家当着父母的面唱。在民歌中,我们不能唱出任何关于祭祀、婚丧嫁娶的内容。甚至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宾曲。
由于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差异,壮族山歌有不同的名称:还、Xi、贾、毕、伦。在壮族地区,每个区或乡都有几种声调,包括用于叙述的平调,用于表达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粗略统计,各地不同曲调加起来超过1000。这些民歌虽然是固定的,但却能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民歌的演唱方法有独唱、二重唱、主唱、合唱等。无论是独唱、和声还是复调,都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尤以富宁桂潮民歌、靖西马埃和汉龙民歌、田阳古梅山民歌、马山民歌、环江民歌等最为著名。民歌旋律和歌词的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一声部壮歌外,还有二声部、三声部壮歌。风格独特的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每一声部都围绕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对比,跌宕起伏,好听。壮族多声部民歌约有100种不同的曲调。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遍布广西六个地区的30多个县,特别是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壮族多声部民歌思想性强,深入人心,艺术形式成熟完善。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精神文明,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的一座高峰。
壮族人都喜欢唱歌。据说古代壮族人用民歌和他们的祖先布洛陀交谈。毫不夸张地说,壮族聚居的地方都有民歌。田间地头,下了夜班,红白喜事,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节日少不了。壮族原生态民歌,各地不一样。比如一个区不同县有不同的山歌,比如高辽歌,委婉的那坡山歌,马山三声部山歌,大新高音山歌等。,而且大部分是二重唱。他们不仅平时在家唱歌,而且还有正规的民歌,称为“歌会”或“歌会”。歌会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似乎习惯上在春节、4月8日、中秋节、婚礼、满月、新房竣工时形成歌圩,偶尔甚至会在赶集的路上形成临时歌圩。歌会有两种:白天的歌会和晚上的歌会。在野外,日本歌会以年轻人的“选歌”为主。村里的夜歌会主要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的生产歌、时令歌、菜歌、历史歌。
壮族歌圩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女儿非常漂亮,擅长唱民歌。远近的青年男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择偶。世界各地的年轻歌手都来参加比赛,以便被老歌手和女孩挑选。从此,一个定期的歌赛聚会——歌圩就形成了。据说,以宁明华山为代表的左江岩画,表现的是先秦壮族先民罗月举行盛大歌会的情景。中国关于壮族歌圩习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有不少来自南宁壮族农村。据南朝梁记载,在郾城县(今宾阳一带):“乡音歌习。”北宋乐史《太平宇宙》记载,壮族人“盛装...聚在一起写歌。”周去非在《答岭外之辈》卷四《寄旧》中写道:壮族人“和鸣,满悲,.....都是一时兴起写的,不肯抄,其中不乏优秀之人。”书中强调“自写”二字,这是对仗的特点。卷十《飞驼》载:“农历三月初三,男女聚在一起,各居一列,用五色扎球,随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成功,女为驼,男为嫁。”直到今天,“三月三”仍然是壮族最大的节日。《正月初一中秋》、《三月三日》等明代匡庐的书记载,男女“采花拾翠山川”,“和日同唱”。明代天顺进士刘府,在南宁所作的《信众谈风土,写怀柬埔寨献爱王》一诗,也提到“男女歌成礼”,都是描写壮族歌圩的情景。明清时期,有许多诗文赞美壮族歌圩的盛况:“木棉飞絮是圩期,柳花明。”男女同歌入市,听谁造新词。“《婺源县图鉴》记载:“答歌之日,婺源(今武鸣)有两处,胡仙和辽江。每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十,江上上下下,方圆几里,都有文人雅士。解放前写的《广西边防纪要》记载:“最有人生意义的边关,是许歌。“比如武鸣的山歌会,由来已久,在芦窝、马头、卢晓、宝桥、马岭、王翘、何方等地极为流行。农历的三月是最宽最大的,其次是九月,还有一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当地人民政府自1985起,每年在县城举办一次壮族“三月三”歌会。歌会当天,陵水湖畔、无名河边、明秀花园、集市、马路、山坡上人山人海,简直是“到处都在唱歌”,壮乡成了歌曲的海洋。迄今为止,已有来自日本、泰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和民谣歌手前来参加音乐节活动。横县集市也是空前的。横县是广西历史上骆越人、芜湖人、黑话人、现代人、壮族人的聚集地。古往今来,都有“唱歌”“唱好歌”的习俗。壮族人称之为“冯伟”,当地汉族人称之为“歌圩”。据不完全统计,衡州共有38个点,分布在全国各个葛卫镇。横县人在地里干活,家里人互相倾诉,出口都是歌。喜、怒、笑、骂都是歌。横县歌会多由寺庙(庙会)举办。其中,最著名是农历四月十四在乌蛮山脚下的伏波寺歌会,有南宁、永宁、宾阳、武鸣、钦州、灵山、合浦、浦北、贵港等地的乡镇和县(市)的三四万人,甚至还有远从港澳回来参加庙会歌会的同胞。横县流行民间宋瑶,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宋瑶来自于人或歌手,只要他们感兴趣,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出来。这些歌曲可以分为:劳动歌、教堂歌、儿歌、泥肚歌、船歌、丧歌、情歌。据史料记载,田阳甘庄山歌会形成于隋唐以前,是广西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歌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十多万人自发来到甘庄山唱山歌,纪念壮族始祖布洛陀。(右上图为3月3日田阳布洛陀歌会上当地壮族人与外地人唱情歌的场景——图片取自平果供电新闻网图片中心)198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歌会”定为“广西民族艺术节”。1999年,由民族艺术节演变而来的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定于每年165438+10月举办,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至今已举办八届。
壮族歌圩的活动内容丰富。除了唱歌对答,还有抛绣球、摸鸡蛋、抢花炮、撞杆、唱公案、壮剧、采茶戏等精彩的民族活动。在永宁县,还有一种流行的回球歌会,就是一个村给另一个村送彩球,互相迎接回球,并适时举行民歌比赛。回球党唱不出来,彩球就过不来了,要等到下一年。这件事在宋代就有记载。宋会传播到现代,增加了买卖商业等经济活动,以及打篮球、跑步等运动。
壮族歌会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在历史上,青年男女一直主要通过公开演唱来选择婚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都会盛装打扮,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展示才艺,吐露心声,交流思想,寻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在歌会中,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二重唱是一对一的。当一个年轻的男人和一个年轻的女人二重唱时,双方的朋友都在周围帮忙,甚至歌手也在那里提建议。二重唱的程序非常复杂和严格。一般来说,从第一次相识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历以下几个对唱阶段:歌曲介绍、初次见面之歌、大话之歌、初求之歌、初恋之歌、交友之歌、定情之歌、送礼物之歌、送别之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每个环节的歌曲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因此,辽阔的壮乡被称为“歌的海洋”。被诗人称为“布满钥匙的土地”。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歌手,如刘三姐、黄三弟等,被称为“歌仙”、“歌王”。
总的来说,壮族民歌有以下几种艺术形式和特点:
1.壮歌有着令人回味无穷、惊心动魄的比喻,比兴更美。壮族人的一个特点是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与西方人赤裸裸的表达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这可能是壮歌中大量使用隐喻的原因。
2.壮歌具有一笔一章的特点。虽然古人用“三年两句胜,一曲泪流”“一字胜,几须断”和“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曹植也是一个“auto更快”的敏感人才,七步成就了他的著名诗篇。所以壮族歌手一般口若悬河,口若悬河,唱几天几夜也不重复其惊人的唱功,也就不足为奇了。思维敏捷,身手敏捷,甚至比曹植的“七步成诗”还要快。壮士之口,几乎是民谣之源!
3.壮歌具有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修辞和音韵美。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黄先帆明确指出:“庄诗最善于比喻,最善于传神,能极大地感动歌者和听者。因此,在清代,闵叙述:“壮族人出生在深山...‘他们的歌和词都是地方音,押韵自然,能翻译理解意思,用词也差不多熟练了。’”(《粤西笔书》引《粤西偶传》)③
注:1:壮族民歌资料,广西科委壮族文史编辑室编辑,6月65438+7月0959。
注2:引自黄先帆:《谈童歌》,发表于《广西日报》(1957二月10)。
注3:引自黄先帆:《谈童歌》,发表于《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