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博物馆中的邮票
博物馆收藏了非常丰富的中国珍稀邮票,包括100多年前中国邮政成立之初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隆邮票》。罕见的“大隆邮票”没有采用样票;民国初年,全套《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盖章;革命根据地发行的最早的苏区邮票等。,都是中国邮票中的珍品。
馆内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邮票发行时的相关文字文件和邮票设计图,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原版和未使用过的邮票。其中,Feral的邮票设计手绘图纸是藏品中最早的邮票设计图纸。这些手绘图纸虽然历经百年变迁,但依然优雅。
博物馆里还有大量外国邮票。其中,1840年发行的世界首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从19世纪中叶至今的10年间,万国邮政联盟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邮票有几十万枚。丰富的藏品是世界邮票历史发展的生动教材。
1,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邮票
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因为面值便于计量,用黑色墨水印制,所以俗称便士。邮票的中心展示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
2.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隆邮票。
海关试行了我国邮政时期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隆邮票。发行于1878(清光绪四年)清海关办邮试期间,史称“关龙”或“关云龙”。
大隆邮票是我国邮票发行史上第一套正式邮票,也是我国现代邮政事业建立的重要标志。
3.中国第一套特种水印纸邮票-小龙邮票。
小龙邮票的印刷使用特殊纸张,每枚邮票都有驰图水印,使图案在光线下清晰可辨。水印纸的应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防伪效果。这是中国邮票上首次使用特种防伪纸。
4.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万寿票。
1894是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清朝的海关和邮政部门为慈禧太后60岁生日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和皇太后的生日被尊为万寿节,所以这套邮票也就是俗称的“万寿票”。万寿邮票不仅是清朝海关还经营邮政业务时期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也是我国邮票发行史上第一套纪念邮票。
5.中国第一套由其他券种转换而成的邮票——改邮票的红邮票。
1896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光绪皇帝在丞相外务部举行的通邮奏折上,给朱批“义”,宣告了清邮政局的诞生。现代国家邮政正式开业。
1896年底,大庆邮局开业在即,恰逢清代全国邮政经费邮资计费单位由银制改为银圈制。1897清朝国家邮政为了急用,用上海海关未发行的红章加盖。这套由国家邮政于1897年发行的清代加盖改版邮票,也是我国第一套由其他券种转换而成的邮票。
6.中华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临时中立”邮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清朝的邮票不能再用了,民国的新邮票也印不出来了。主持中国邮政的法国人李博下令,在清盘龙和未付资金的票子上加盖“暂时中立”字样。福州开出门票后,因社会各界强烈反对而被叫停。
随后,法国人勃利以省钱为借口,直接在已经印成“暂时中立”的邮票上加上“中华民国”字样。形成交叉覆盖。
邮票共46枚,其中28枚在发行前就已停止使用,因此馆藏全套邮票已成为民国邮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7.中华邮政第一套普通邮票-航海票
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普通邮票《伦敦版帆船、农业丰收、牌坊图》。分形图是帆船,寓意“交通进步”;角面值图是农民割草图,背景是先农坛,说明农业是立国之本;元面值图是北京国子监乔觉泽牌坊图,表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这是中华邮政时期使用时间最长的普通邮票。
1块分别为分、角、元。
8.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将士”纪念邮票(65438+9月0938)
晋察冀边区临时邮政总局9月发行的邮票,1938。这种票是专门为士兵免费寄信回家而设计的。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套纪念邮票,也是第一套军人使用的邮票。
10.周恩来《贴万里国脉》手迹
1940周恩来为中华邮政第三军总检查科总检查员林卓武题字。1980年,林卓吾之子林小祥将周恩来题字捐赠给国家。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纪念邮票
1949 65438+10月1新中国成立,65438年10月8日新中国发行第一套纪念邮票,在邮票主图上清晰地反映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欢呼的游行,威武的坦克,呼啸的飞机,都真实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冀1邮票的发行,揭开了中国邮票史上新的一页。
12,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
13,外国邮票
情人节邮票
世界杯邮票
巧克力邮票
邮政类别
中西李坤
1991年12月13日,原广西邮电管理局文物征集队深入北流县(现北流市)邮电局征集文物,局领导赠送此中西李粉。李坤被装在一个琵琶形的小木壳里,上面用黑体字写着“龙胜邮电局孟云剑”;在木壳的底部写着下面的话:“西部双威邮局”,右边是“宣彤二年九月七日”,左边是“公历十九年十月九日”。杆子上刻着两行字,一个行星点是外国的克,另一个外星人点是中国的便士。木壳上下合为一盒,内部凹面竖写三行黑体字,“头耳二十厘米一百停,耳一厘米八十停,双尾邮局”。出发点很明确,仍然可以使用。它是第一代邮政计量器具。
富裕邮政印刷
元代扶余驿站的官印是用铜制成的。这枚邮印是元代中书李部在清元元年(1312)所制,原邮电博物馆于1995年通过内蒙古赤峰邮电管理局高价购得,成为收藏中的珍品。
扶余驿馆建于辽代黑城地区,地处中原入辽必经之地。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店子乡黑城村,在县城天一镇东北67公里处。它位于燕山北口的峡谷中,在辽之图河(老哈河)上游的冲击平原上。因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易于耕作,地表为黑粘土,故当地人俗称黑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主要咽喉。黑城是中原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东汉以后,此城为北方民族所占,辽、金、元、明等朝代均有使用。城址废弃后,直到辽代才开始修建。辽代称为“全农郡(扶余亭)”,元代称为“扶余驿”,明代称为“扶余卫”。它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她为源远流长的多民族中华文明写了很多。
辽代利用此城建立了归化郡,而“元之盟”后,宋辽两国交流频繁,使节往来络绎不绝。黑城是必经的驿站。如宋代使节欧阳修、苏颂、沈括等都先后经过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到了晋代,黑城紧随其后。明初是蒙古人的游牧之地,五粮液三味之花。洪武二十年后,重建为新卫城。明末为喀喇沁蒙古游牧之地,清朝以来逐渐腐朽。
民国邮政储蓄罐
南京邮政储蓄汇业局办公场所
20世纪40年代,为了促进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上海和南京的邮局推出了邮政储蓄模式——邮政储蓄罐。人们在装满钱的时候去邮局开锁,同时存钱。
存钱罐由铁和邮政绿制成。完全仿照邮筒,高约16 cm,底圆直径7 cm。罐体上浮雕有若干字样:“邮政储蓄稳定便捷”字样在储物口下方横向排列成两排;右侧竖列“邮政汇款简单省钱”字样;左侧竖列“老年人简易寿险”字样;底托弧形边缘横向排列有“缸内存款可开至附近邮局存放”字样15。
由原邮电部员工捐赠的一个保存完好的邮政储蓄罐现在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展出。
邮政储蓄早期叫邮政储蓄,起源于英国。清末曾有人提议在中国设立邮政储蓄,派留学生到奥地利留学,做准备。1918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邮政储蓄条例》。次年,北京、天津、太原、开封等11城市率先开通邮政储蓄业务。开业后,业务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中华邮政的支柱之一。1930年3月,交通部邮政储蓄银行总局在上海成立。次年,政府颁布了《邮政储蓄法》。1935,“邮政储蓄银行总局”更名为“邮政储蓄银行总局”,直属邮政总局领导。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邮政储蓄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邮储银行办理的业务除了邮政储蓄、汇款、保险、代收货款外,还包括股票、抵押贷款等银行业务。其管理方针定位为:“人太含蓄,我宁愿累赘;不求利,但求安。“态度很谨慎。
抗战后物价飞涨,金融业十分萧条,给储汇局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储汇局在全国各地设立,主要吸收闲散资金。邮政储汇局响应国家金融政策,增加网点,增加人力,开办储蓄券、建国储蓄等新业务,使储户和储蓄稳步增长,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此外,储汇局由中华邮政担保,稳定可靠,一直深受人民信赖,因而积累了庞大的资金,被称为“邮政银行”。
邮政储汇局的超常发展也与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密切相关。65438年4月至0940年4月,储汇局加入四行两局体系,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合作,成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政府还动员社会各界劝说人们储蓄存款;并下令所有储蓄、国内外兑换、简易人寿保险等业务由储汇局办理。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储汇局的发展。
1945左右,为了吸收小额资金,储汇局赠送了一批实用性和玩具性的铁柱箱存钱罐,邮政储钱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
邮储银行局作为当时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获得了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