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有哪些民俗?

1,酿造春酒

古代山西、浙江一带的人有春分酿酒、拌醋的习俗。小方说,古人在春分酿造醋和酒,大概是取了春分“天地均”的意境,意思是平衡,平衡才能调和,才能酿出好酒好醋。另外,春分时节,大气相通,微生物开始活跃,也有利于制造酒和醋。浙江县志记载:“春分所酿之酒,贮于瓮中,糟粕三伏自化。它的颜色是红色的,它的味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变坏,这被称为“春分酒”。民间谚语中也有“好酒知时节,春酿贵如金”的说法。

杭州、绍兴、杭州都有古老的酿酒传统。明代著名戏曲作家郜琏在《尊生八记》中记载了杭州的一个古老习俗:梨花开时采花酿米酿酒,称为“梨花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杭州春望》诗,也写了“清奇卖酒梨花开”。作者原注:“其俗,酿而梨花熟,名曰‘梨花春’。”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酿春酒”的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目前中国只有浙江和山西两省还保留着在春分这一天酿酒的习俗。在山西灵川,春分不仅酿酒,还向农民祭酒,祈求丰收。

2.花卉节

和其他节气一样,春分也有三个物候:“等待神秘的鸟到来;二、等雷乃发声;第三,等电。“意思是燕子在春分的时候从南方飞回北方,下雨的时候天空开始打雷闪电。春分也有三花,“一为海棠,二为梨花,三为木兰”。然而,春分盛开的花远不止三种。

五颜六色,繁花似锦。花开的时候,自然有关于花的节日。小方说,春分前后有一个很古老的节日,叫“花节”,也叫“花节”,俗称“百花生日”。各地“花节”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在二月初二,有的在二月十二日,有的在二月十五日。

在古代,“花朝”和“中秋”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有“花朝满月明”之说。在花节期间,有祭拜花神的仪式。相传花神住在花庙里,所以花节的庆祝仪式多在花庙里举行。花坛遍布全国,尤其是江南。

在“花节”这天,江南的花农们会一大早赶到庙里祭拜花神,在神像前献上糕点和供品,祈求保佑。阿清诗人蔡赟说:“百花生好时节,花朝非半春。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着花神,描绘着老江南人花神节的盛况。南宋吴的《梦》也记录了市民出城赏花的热闹场面。这一天,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也会带着家人到郊区和乡村告慰农桑。

杭州的“花节”通常在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心灵手巧的姑娘们会拿着红布条穿梭在庭院里,给花草树木“挂红”。清代吴存楷《江乡物节》诗中有一首《挂红》,写道:“我太勤惜花,同色红,树底分。传达的信息是我担心春红不是石榴团。”将花木挂红,既是祝愿花木繁盛,也是古老的挂花护花传统的遗留。后来花朝挂红的习俗代代相传,越来越有吉祥、富贵、喜庆的气氛。

花节既是古人亲近自然的日子,也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和情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所以,花节也是现代人应该继承的节日和习俗。

3.挖野菜

春分时节也是野菜繁盛的时期。小方说,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春分挖野菜的习俗。在宋代,挖野菜是一项全国性的风俗活动,连皇帝、皇后都会参加,所以花会也叫“采菜节”。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挑”就是“猜”和“挖”。据《武林旧事》记载,每年二月初二,南宋皇宫里都会举行“采菜宴”,其实就是猜野菜名字的游戏。宫女太监们准备了一批木制的迎宾,在里面堆上湿土,把挖好的各种野菜一一插上,每一个迎宾一个。然后找来一批丝织品,剪成条状,写上野菜的名字,卷起来,和野菜一起压在锅底。参加摘菜宴的人很多。皇后、王子、皇家女儿、嫔妃、太监和高级宫女都有资格参加。看到一种野菜,猜猜它的名字,然后把卷好的丝条拿出来,和上面的野菜名字对比。如果你猜对了,你会得到奖励。

将《老武林》中的“挑菜”记录与宋中的“王五岳进贡”记录相比较,就更有意思了。据《宋人手抄本》记载,北宋二年(977年)二月初二,将土地归还宋朝的吴越王钱俶,向“四个金扒手、四个黄金错刀扒手、二十个银扒手、二十把银刀”进贡。金镶玉的刀用来挖野菜,摘菜器用来代替木迎宾。

春天挖野菜也是现代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在春分,马兰头、荠菜、蒿、蒲公英、蕨菜等。都发芽了,准备成为餐桌上的当季配菜。野菜的吃法极其简单,只需用精盐、麻油、白糖调制,以应对春天的清爽味道。野菜具有清凉解毒、降火的功效,非常适合阳气上升的春季食用。

4、竖蛋

春分那天,世界上无数人都在做“立鸡蛋”的实验:拿一个新鲜的鸡蛋,慢慢地把它立起来放在桌子上。"当春分到来时,鸡蛋是美丽的."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游戏现在风靡全球。小方说,竖蛋游戏的基础,其实就是春分所包含的“平等”天道。

“平等”意味着正义和公平,所以春分是一个神圣的日子。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在春分这一天,古人还会对称重量具进行校正,看看所用的秤、桶是否符合标准,以示清白。

春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道,即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因此,春分在中国也是一个传统的“标准日”,其“正义”和“平等”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