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和骨伤推拿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明初,按摩是太医院的十三科医术之一,但大约200年后,在五年(1571),取消了按摩和游助,只剩下十一科。如《明慧典》所言,“隆庆五年指定二十位医生:大房脉五位,伤寒四位,小房脉两位,妇科两位,口腔科、喉科、外科、正骨、痤疮、眼科、针灸各一位”。

明中叶手工医学的衰落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当时的人体解剖学知识还很有限,实施手法治疗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从业人员医疗素质参差不齐,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能存在这样的局限性;而且当时行之有效的按摩技术往往秘而不宣,永不传承,甚至在世界上绝迹。所以当时按摩在临床上经常出现突发情况,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古今医学体系》是明代医生徐春福于1556年编纂的。该书第三卷指出,按摩技术“永远不会被传承。”仅存于世者,往往无法使用,使用或乖戾,导致早逝,受伤者众多。"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他编于1624的《井磊》中也指出:“一个引路人,但凡想跑血,又不想受伤的,只有舒筋调心,才是称职的,他的意思是明确的。今天看到按摩之流,不知道好处,却用强有力的方法,想尽办法困住人,打开关节,摆脱活力。有病的人也想当然的认为法律就是不能忍,勉强能忍。强者让弱者更常见,弱者承受不起。他们不仅要摆脱疾病,还要增加危害。用了就不要大意。”

万全写的《儿科学》一书中也有小儿推拿意外的记载,与古今医制大约同时问世:“小儿若得抽搐,先取善法以荐之。”倒着生病是很危险的。于越:推动法律是针灸和按摩的遗产。

俗话说,没有刺的男人才是伟大的虚拟男人。推抽搐的方法,强者可以用,比如胆小的,他们的气不好,推,出汗就会疼。他的家人不相信予言教。于越:如果你不死,你就会变成一种慢性病。半个月的后果就是死。”万全在另一部专著《万氏育儿秘笈》中说:“幼儿园有捏法,是按摩的变化。一岁以下的孩子很难用药饵治疗,真诚对待为宜。你可以治疗外邪,但不能治疗内病。能治小病气虚者,如重病气虚者,必误。对于父母来说,谁喜欢吸毒又讨厌他们,谁让他们死呢?"

当时手工医学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孟子关于“男女不授受”的思想和《孝经》关于“身皮之损,父母不敢害之”的思想,在明代中后期达到顶峰。据《襄阳县志》1573-1620记载,当时皇太后生病,已“把脉”。在1515出版的李婷主编的《医学导论》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一个女人如果要被诊断,她必须询问她的近亲关于颜色、舌头和饮食的情况。然后,如其所愿,如果综合征严重,你可以逐床诊断,如果综合征较轻,你可以挨家挨户诊断。你还必须用纱布盖住你的手。穷人家不方便,医生穿薄纱。”当时的内科医生龚廷贤在他的《百病回春》一书中对当时的这种趋势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现在的人们普遍求医问药,让病人躺在黑暗的房间里,不告诉他们患了什么病,不再让他们把脉。至于女人,我们看不到她们怎么观察她们的情绪?更重要的是用棉手帕保护他的手,医生不屑于问。即使他问,他也不会说。如果不是这样,就很难治好他了!”

明中叶取消按摩科后,按摩被迫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以“手法”的名义在骨科领域继续发展;二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第三,它在浴室和理发行业传播,并逐渐变成一种民间保健按摩。

《小儿推拿经典》和多部推拿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小儿推拿体系的建立。原书《小儿推拿经》已失传,现在看到的收录于《针灸大成》第十卷,明代医生杨继洲于1601年完成。除《小儿推拿经》外,龚廷贤撰写的《小儿推拿配方及活婴脉络秘籍》完成于1604。周玉凡写的《小儿推拿仙术》一书,写于1605。《小儿推拿秘笈》、《小儿推拿神奇秘笈》由黄在1620撰写。

明末医家李胜春在医学研究中总结了小儿推拿的临床实践:即以手法为纲,即手法作用于穴位或患病部位;以脏腑为纲;以病证为纲。以手法为纲者,如:“运五经,通五脏之气。”咽喉不通,腹部肿大,气血不和的地方,用此法,“掐四横,调和上下气血。”母乳喂养不改变,用于抽搐。"按脏腑分类,如:"肺经病多咳嗽","退肺经证以泻肺,推肾水,分阴阳,凤独展翅,二龙戏珠,推天河水入虎口"。对于以病为纲者,如:“舌贴于口,谓心经热,六腑退,水中钓明月,清天河为主。”“四肢寒弱,推三关,养脾土,四条为主。"

“治腹痛,每次分阴阳二百,推三级一百六腑,一百六腑,口中十天庭,二百搓腹手,五十风穴,一二百搓脐掌,呕吐法皆可。把水烧开推,用艾条把饼贴在肚脐上。忌母乳喂养,总饿。”“治水肿,分阴阳200次,推三关100次,退六腑100次,推脾土300次,运水入土100次。用吃剩的姜葱汤推。忌盐,及生冷之物,少用牛奶。”“治黄疸,分阴阳二百,推三关一百,退六腑一百,推肾水一百,推脾土三五百,运水入土一次一百。用姜葱汤推。山楂汤是时不时吃的。”

明初,泰医院设有“正骨”、“推拿”等十三个科室。隆庆五年,骨科改为骨科,按摩科取消。按摩科与骨伤科疾病相关的内容逐渐被纳入骨科,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

《普济方》是明代中期周鼎国王朱迪所著的一部医学名著。书中记载了肩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肩胛骨脱落法:令病人服附子散麻,仰面躺着。如果左肩脱落,用左踏板固定,如果右肩脱落,用右踏板。用拳头大的软丝,夹在腋下,用脚蹬固定,将病腕紧贴肋骨,侧拉,再用手搭在肩上向下推。”

明代中后期名医王肯堂在他的《择医之准则》一书中也记载了髓关节脱位的内复原法:“女子腿骨出入外阴之处,不宜踏入,用凳”,“让病人躺在床上,医生会用手托住病人的脚,用手在好脚上往上推,腿骨自行进入”。

此外,明代记载了许多用手法治疗腰痛的经验。如《镜月全书》第45卷介绍了用香油按摩治疗腰痛的方法:“对发烧时腰痛者,用热香油按摩止痛”;《韩医通》曰:“肾虚腰痛使少阴掌搓,每万元。或者让空气进入肾俞穴。腹寒者,亦揉入脐轮,其功尤凶。”在《针灸大成》中,也有一篇用手指针刺治疗腰痛的医案:“公职人员任旭,住在灵宫,患腰痛。同乡董龙山公开推荐。诊脉,足数强。而男人的脚和脉应该是坚而实的,但带数强,是湿热所致,病有余。如果医疗不够,那就错了。我害怕针灸,就用手指加固减轻肾俞穴的疼痛,然后配合除湿行气的药剂服用。龚说:用手法代替针刺已经减轻了疼痛,为什么还要再服渗透剂呢?于越:针可以抢劫疾病,男人害怕针,所以他们不得不。但用手指的方法并不能赶走病根,只能暂时减轻其痛苦。如果没事,就要针肾俞穴。今天,它不是针,而是渗透利益的药物。你没听到以前的圣人说:腰乃的肾房子充满了大关节。脉沉多因湿热郁滞,故须渗透,不可进补。现在的人误用一切,不顾实际情况,导致无尽的痛苦。总的来说,人都喜欢恶补攻击,人之常情也。邪恶潮湿,新血诞生。有没有人可以弥补这个不攻自破?”

至于明中叶以后流传于浴室、理发业的保健按摩技术,多为师徒间口头流传,文献记载甚少。

除上述内容外,在明代中后期的其他医学著作中,如《医学概论》、《护生要诀》、《中医》、《镜月全书》、《辨证论治规范》等,也可以找到《内科杂症》和《妇产科领域手法疗法》的经验。,此处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