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主题节气春分
“四季八节”是益阳当地人共同的口头禅。
原来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就是“四季”。“八戒”呢?它不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长夏、夏至日、冬至、立秋、立冬,而是指民间流行的八大传统节日。它们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季的至日节(重阳节)和除夕。
第二,中国新年和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本来只指农历正月初一。现在一般指腊月二十四(旧称“腊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的“小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有四个特点:一是在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20个民族中广泛流传;二是历史悠久,新旧节日相得益彰;三是风俗淳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四是节日持续时间长,年底年初前后持续20多天。每天都是春节节日,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一时期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概括如下:
1,家家都做年货
2、家居清洁
3.向灶神献祭
农历12月24日(也称“大年初一”,或“祭灶节”、“新年”),有“祭灶神”的旧俗。据说厨神大师(又名“四明菩萨”)是皇帝和玉帝派来监督和奖赏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小年的晚上,他们去天堂向玉帝报告人间的善恶。信奉佛教和道教的村民设祭祀为他们送行,称为“祭祀炉”4。贴春联
春联是中国最早、使用最广泛的对联形式之一。常用来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所有的门窗都贴春联),还有横帘。这给原本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多的节日气氛。
春联是对联和门对的常见形式。古代称之为“桃符”、“门贴”。在古代,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遇到天灾人祸,总以为是有鬼神在作祟。所以,在腊月里,大多数人把两块桃木切成一两英寸宽、七八英寸长的长条,上面画着申屠和雷宇的肖像,挂在门上。其实这是门神和春的结合。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除了贴春联,湖湘家家户户都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一首描写年画的诗特别有意思:“满墙兰花菊花,满屋花香。”引得雀在檐前闹,直奔屋内振翅。“这首诗通过吟诵年画,描绘了春节将至,民间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圆饭:
等外地亲戚回家后,每家都会在大年初一中午安排特别丰盛的酒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几盆美味摆满了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一应俱全。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吃喝喝,称为“吃团圆饭”。
7.守岁和关财门:
大年初一,团圆饭一般吃得慢,吃得多,时间长。有的人吃了2-3个小时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平时有人怪别人吃饭慢,就说自己在“吃年夜饭”——慢,一点也不急躁。吃完年夜饭,天色已晚。这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堂屋或火房里堆上小块柴火,烧一把火,把屋内外的灯都点亮。七仙湖地区的农民中流传着一句话:“三十火,十五灯”。
8.新年快乐: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流行、最有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亲访友。
9.玩龙狮玩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满月日,这一天被称为上元(以前的上元节)和元宵节。
三月三日,三月三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古代的“上巳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在古代,农历的前三个月的第三天被视为“上巳”,魏晋以后才被定为农历的第三天。南宋叶凡在《后汉书·礼记》中上传:“月初四,官民净而上东流水,说洗去污垢痰,是大清净。”据说古代人在这一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漱,目的是卫生保健。后来演变成在水边饮酒,在郊区春游的节日。宋代吴在《陆三月》中写道:“设宴曲江,倒京师饮酒踏青。”目前,中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传承着“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每年公历4月5日左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它始于春秋时期。后来逐渐与之前1~2上的“寒食节”融合,成为悼念祖先、祭祖扫墓、春游的节日。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节”或“中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汉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
第六,天堂日
农历六月初六,人们简称“六月六”,称为“天日”。从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开始,“天赐”的意思就是“天赐”。真宗把《天书》第二次发往外地的6月6日定为“天日”,并在戴寺建“天坛”。
八、乞讨节
乔乔节也被称为女生节,女孩节,或中国情人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源于古代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故事。它最早记载于《诗经·潇雅大东》。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传那一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桥头相会的日子。而且一年只有一次。在晴朗的夜晚,人们只能清楚地看到这两颗星星。因为织女聪明、手巧,所以天下女人都希望在这一天向织女求智。在节日里,有晒东西、乞巧等民俗。在这个节日里,古代的人们还会在院子里搭建色彩斑斓的建筑,这就是所谓的“乔奇楼”。妇女们摆香案,展示瓜果,穿针引线,祈求智慧。
乞求聪明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登上彩楼,面朝月亮,用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失巧”。有的地方,当天中午太阳底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碗底针的影子,确定是巧还是巧。其他地方将这一天视为“女生节”。少女举行了“沐仙节”。在江南一带,这一天,孩子们脖子上缠着的五色绸子被解开,扔在屋顶上,叫做送绳。中国的情人节在广州是非常沉重的。家家户户陈列瓜果、各色香花、化妆品、少女服饰,在月下祭拜七姐妹(茂兰七姐妹)。广西等地的人们在这一天蓄水,称为“双七水”。据说用这种水洗澡可以辟邪祛病,达到清洁美容的效果。在古代,台湾省、福建等地的人们将农历七月初七视为“情人节”。
现在,中国人普遍将7月7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仙湖地区的人们喜欢民间故事和传说。据说牛郎和织女在七仙湖结婚生子。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被大家讲得绘声绘色。每年七月初七的晚上,很多人自然会聚在一起看喜鹊桥和牛郎织女相会...
人们一边乘凉,一边讲述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微风习习的晚风带走了一天的炎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最为著名。请看:
七夕今夜看碧霄仙子,牵着牛郎织女过江桥。
家家看秋月,万家穿红绫。
九、中秋节
中秋节也叫中秋节和团圆节。它是汉族的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三秋的一半,因此得名“中秋节”。古代皇帝有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的仪式。中秋节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赏月了。唐代有上台赏月、划船、饮酒的习俗。在北宋唐太宗统治时期(988-1003),8月15日被定为中秋节。有祭祀月亮、拜月、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今天,它和春节、端午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很受欢迎。
中秋节正是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瓜果成熟的时候。所以月亮离地球最近,所以有一种“今夜明月多,中秋月圆分外明”的感觉。因此,“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这个节日的节庆活动和民俗心理,很有情调,很有诗意。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不同,但很多方面大致相同。
①拜月赏月:每当明月升起,阳光普照大地时,人们会在露天或桂花树下支起桌椅,带上圆圆的水果(苹果、葡萄、枣等。)和圆形食物(月饼、糖果等。)到餐桌上。全家人聚集在桌子周围,默默地仰望明月,肃然起敬地站了一会儿,以示对拜月的牺牲。之后,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享受美味的食物和明亮的月亮。此时此刻,文人或学者往往为诗歌立下汗马功劳,穷追不舍,正确地吟诗作赋。因故不能回家的情侣,在异乡,仰望着圆圆的月亮,想起家乡的亲人。宋代大诗人苏轼写下“祝人长命百岁,千里之外”的诗句,无疑是对天下所有不能如期相聚的恋人最好的祝福。人家是老家的亲戚,家里月色多亮啊!。人们把中秋节的月亮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那些“异乡客”总会“会不会已经下霜了?”当他们在中秋节晚上看到“我的床脚有那么亮的一线”,然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看,我发现那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起了家”。毋庸置疑,唐代诗人李白的《平安夜》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孤独在异乡的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无限向往情结,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
②尝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代。相传元朝末年,全国各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各地人民都起来反对政府。台州张士诚为了秘密联系起义平民,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字样的秘密传单放在月饼里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了月饼后,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和地点,于是异口同声地响应,举行了全国起义,取得了胜利。后来,在8月15日,互相赠送和吃月饼的习俗开始流行,以此来表达对前人的记忆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
(3)拜祭节:中秋节这天,民间流行走亲访友,互赠礼物,尤其是男青年要趁着中秋节去看望岳父母。礼物不重要,月饼不可或缺。还有糖果、酒、水果、蛋糕等等。最好是成双成对,代表好运。比如当代月饼有“七星伴月”、“八仙团圆”、“龙玩珠”等等。都是偶数,都是名牌,价格也不便宜。
(4)中秋聚会:每逢中秋,现代人都会聚集在城市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聚会。内容包括文艺演出、武术比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礼大会等。在其他地方,我们在山边和湖边露营,在海边举行自助烧烤聚会、露天夜市和服装贸易市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场面宏大,热闹非凡。有的地方节日聚会自娱自乐,通宵达旦。
X.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阳节”、“山茱萸节”。《易经》中,九视为阳数,二或九相视为“双九”。两阳重要如“重阳”。“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中。“集重阳入帝宫,十日始见清都。”可见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重阳节在汉代很流行。起初,重阳节的主题只是“登高避难”。在代代传承的过程中,其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农历九月初九是一个晴空万里、秋高气爽的美丽季节。这几天人们喜欢扶老携幼,登高望远,欣赏无边的秋景。放风筝、赏菊、吃重阳糕、喝酒、唱歌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秋天美景的描写。在重阳节,一些地方会举行庙会、集市等活动。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在秋天去远足。有的单位还组织职工或退休人员爬山、攀登比赛。
根据东方健身长寿中心的建议,1986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一天,各单位开展敬老活动,动员全社会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敬老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新内容。
Xi。腊八节
腊月初八(古称腊月)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立冬后的第三天至日被称为“腊日”,在南北朝时期,它被改为12月的第八天,这被称为“腊八节”。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好运。腊八粥是由赤小豆、核桃、松子、柿子、小米、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熬制而成,加入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白糖、红糖。
腊八节也是佛教节日——“道教节”。相传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尼莲河附近遇险时,被一位牧羊女所救,在一棵菩提树下成佛。从那时起,佛教弟子在腊八节促进诵经活动。并与干果、杂粮一起煮成“腊八粥”。后来人们争相效仿,聚在一起吃,也喂亲戚朋友。今天,北方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特别是洞庭湖以南地区的人们,仍然保留着庆祝腊八节和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在原料上有些变化,但是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