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诗意的远方吧。

-听听陈伟华老师分享的经历。

文/徐立华

白天在群里看到通知后,特别期待这周陈伟华老师分享的主题。这个星期,我们学校没有休息。我们白天上了六节课,晚上的课赶上了。当我们从晚自习回来后,我们匆忙打开电脑,进入陈伟华老师分享创意作业的直播间。陈老师开始分享了。陈老师从自己的实践开始分享,讲述带领学生做创意作业的研究过程。从图文并茂的诗词图片,综合练习写家书,录制视频,假期拍摄美食,探索家乡美食之旅,查找常见错别字,找出对应甲骨文的含义并制作卡片,代理导演写剧本,找演员表演话剧,一年四季跟随二十四节气开展创作活动,开发第二课堂,发掘家乡资源,带领学生实践探索。陈老师的这一系列创新和研究,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极大的启发和鼓舞。刚入职的时候,我们都是带着自己对工作的美好梦想和理想来的。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很多人渐渐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和想法,变得按部就班,安于现状。但陈老师从教25年来,一直走在创新与研究的道路上,一路实践,一路思考,一路收获,打破学科界限,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感受、体验、思考、创造、表达、分享。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美好的探索之旅,是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多彩的青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事物的记录和表达能力,对美的感知能力,对平凡事物的再创造能力,都是他们一生中弥足珍贵的。

听了陈老师的分享,在我的脑海里,吴红校长在昨天的《U论》校长精读班讲座中提到的《教育中的学生》中的那句话,“自然是永恒的,教育也是永恒的。”“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我想让他们带走什么?心态好,口才好,文笔好,思维好。”这和陈老师创新作业,开发第二课堂资源的理念何其相似!

什么是“自然永恒,教育永恒”?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走进自然,而不是简单的脱离自然去记忆、学习、研究书本知识。我们的知识从哪里来?我的知识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践。那么当现在的人把自己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有规律的东西保留下来的时候,我们后来的人是不是也可以享受一下,复制一下呢?如果是,那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纸上谈兵,不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没有亲身经历、实践和验证过的知识是缺乏生命力的。正如陈老师所说,他研究创造性作业是为了赋予它生命。当他和他的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时,每一项活动都包含着生命力的创造,知识学习也是如此。陈先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股力量的注入,不会让教育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活力和热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怀着成长的心,即使我们会添白发,我们的心也不会随着时间变得沧桑衰老,我们会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作为一线教师,学生离开我们,我们留给他们什么?陈老师的创新作业和第二课堂资源的开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给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仁爱情怀,给他们诗意、婉约的表达能力,给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勇气,给他们乐于探索、善于分析的思辨思维。这些将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终身成长。这就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存在所带来的一件多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这种意义和价值也鼓励着我们继续努力,更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