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节气句子
又是一年春草青青,又是一年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人缅怀英灵、祭奠逝者、感恩祖先的传统节日。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加深对清明节的理解,兴国县第五幼儿园开展了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增进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孩子了解清明节传统文化,铭记祖先对当下的感恩。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历法的开始。时间点在农历三月初一(公历4月4-6日)左右,又称“三月节”或“行节”。
清明节的五个传统习俗:
1,扫墓祭祖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最重要的形式是祭祖和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们总是会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祭奠祖先。
祭祀扫墓时,一般是把坟前的杂草连根拔起,加一些新土,然后摆放供品,烧香作为纪念,或者烧一些纸钱,或者在树枝上挂一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如磕头、鞠躬等。,把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告诉老祖宗,然后如何妥善处理,让他们不用担心老祖宗等等。,以示对他们的关心。
2.放风筝
清代诗人高定的诗中有这样的意境,“二月草长莺飞,堤上柳醉春烟。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忙着在东风里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风筝在古代被称为“纸风筝”。
古人认为清明的风非常适合放风筝。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释放他们的口臭。所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自己知道的灾害都写在纸鸢上。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他们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象征着他们的疾病和污浊的空气已被风筝带走。
3.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
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与祭祖有关,因为坟墓大多在野外,经常被杂草覆盖。有时候去祭祖找坟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有人在坟上种上了常青松柏,这样会更显眼。后来逐渐被人们模仿,成为一种习俗。
4.蹴鞠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喜爱的游戏,也可以强身健体。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里面塞满了羊毛。
唐宋时期蹴鞠最为兴盛,经常出现“球日不落”、“球足不离,足不离球,华亭观战,万人瞻仰”的场面。《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也显示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程度。
5.去郊游
踏青,又称春游、寻春、郊游。就是踩着草,在乡下玩,看春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和滕州的孩子一大早就去村外踏青放风筝。有些哨子是用柳条做的,哨子很漂亮。有的地方孩子仰起脸呼气,据说是为了发泄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