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前的一个朝代。

汉朝(公元前202年[1]-公元前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之后出现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西汉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定都长安。东汉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定都洛阳。其间有一个王莽自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时间很短。此外,由于曹丕篡夺东汉政权,刘备在蜀中建立了以“汉”为国号的政权,也有史家将其视为汉朝的延续,将其归为汉朝的一部分,以至于汉朝灭亡于263年,但大多将蜀汉政权归入三国王朝的历史。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汉朝和其后的唐朝合称为“汉唐”,代表了中国帝制最强大的时代。有人称汉朝、罗马帝国、印度孔雀王朝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2]。汉朝建立的社会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汉朝进一步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汉朝推崇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和东亚的主流文化。时至今日,“汉人”仍然是大多数华夏人的自我称呼,而华夏人逐渐被称为“汉人”,汉字逐渐被称为“汉字”。

起初在汉代,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判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修正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王朝,采用了刘向、刘欣父子,才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朝复辟后,光武帝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了汉朝的正朔是火德,被东汉及以后的史书所采纳,如《汉书》《三国志》[3][4]。因此,汉朝有时被称为“韩嫣”,它也被称为“刘燕”,因为汉朝的皇帝姓刘。

经济

汉朝的货币是五铢。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和秦朝的一样。土地是私有的,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需缴纳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每亩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计算税和口头税。算税是一种税,15岁到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交120元(曾经算过)。口税是儿童税,七岁到十四岁的孩子每年交20元。西汉初期,自耕农是农民阶级的主体。到西汉中后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大量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强大的庄园越来越强大。东汉以后,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地主庄园势力的扩张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在汉代,铁农具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有铁犁壁、矩形犁和全铁曲柄锄。牛耕最重要的方式是犁地,而犁地最重要的方式是用两头牛来抬杠。一些新的耕作方法,如替代田法和分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重视兴修水利,特别是在关中地区。著名的运河有郭城运河、刘福运河和白渠。洛水附近有一条龙头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容易塌陷,地上通道被沉井代替,与今天新疆的坎儿井十分相似。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渴黑水等水利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著名的农业书籍是《氾胜之书》。

西汉初期,冶铁业分为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私营三种。当时著名的冶铁厂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元寿三年把冶铁作为国有企业。此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这一政策由于对国家财政有利,一直没有改变。到东汉时期,冶铁业由社会自营,随着排水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虽然青铜器出现的越来越少,但它们仍然是汉代重要的金属制品。漆器是汉代重要的手工艺品。汉代的纺织业也分国有和民营。著名的民间纺织业者是陈宝光,织布机的发明者。到东汉时期,养蚕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尤其是四川地区普及开来。蜀锦更为珍贵,在三国时期,它甚至成为蜀汉的一大收入来源。在葛根的产品中,最著名的是产于惠济区的月布。

西汉初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变了贵粟政策,商贾竞聘封号,国家粮食库存大幅上升,商贾地位大大提高。西汉时期,中国有几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在主要城市之间也有运河或大道。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海上交通也出现了。在边境地区,与外国有定期的“联合市场”来交换所需的货物。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商业哲学。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路发达,异地之间的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编辑]科学与文化

古代地震仪

修复模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文化非常辉煌的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知识。蜀县,文翁,建立石学,为地方学校之始。后来汉武帝下令各地郡县都要建立学校,导致“学校如四海之内的森林。”[9]汉朝以后,国学依然兴盛,舜帝衰落,中央太学余生增至三万。

汉人之学,强调的是过去的经验和积累的理论。因为当时风俗盛行,有发明制作的专家。

汉代的学术自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春秋战国诸子的学问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对儒家的排他性推崇。有儒者可以兼收并蓄,但研究一家的,就像司马谈的道家,的法家,朱的军事家,田维的杂家,董安国的农民,余楚的小说家。刘艺谋说:诸子百家中主学派不如汉代战国,只是名家墨家。

在史学上,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为以后两千年的正史编纂提供了标准。全书分十二传、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 * *百篇,52.65万字。班固编纂的《韩曙》共分十二章、八表、十录、七十传。书的体例仿照史记,但改书为纪,废世家为列传。还创制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部编年史,以及官官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成为后世王朝书写自己历史的范本。汉代其他史书有《东观史》、《汉书》、《吴越春秋》。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汉代作家所开创的历史标准,直到18世纪才领先于世界。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建国时采用法家法,文景时期以黄老的道家思想为主,儒法思想为辅,作为法制的指导思想。它既强调无为,又重视礼和道德的作用。它不仅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而且坚持简化法律,为人民服务。汉武帝以后,统治者确立儒家为正统思想,法家为辅的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以德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立法影响很大。汉武帝宣帝曾有一句名言:“汉家有其制,其制是建立在霸道之上的。”这是对这一思想的精辟阐述。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的很多文献,都是通过汉代学者的记载再现的,包括五经古籍,也是在这个时候挖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记忆不同,学术上也分为不同的流派。在时期,商派中持中立态度的学者有易、舒、史、李、春秋五家,博士十二人。东汉初年,增至十四博士。到东汉末年,中国古典名著研究发达,而中国现代名著研究衰落。

汉政府设立乐府,收集民间诗歌,这就是乐府诗。后人在《乐府诗》、《古诗十九首》、《鱼台新诗》中收集了许多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汉末所作。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商》和张衡的《二井赋》都是千古传诵的文学名著。汉代,隶书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字体结构,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标点符号的雏形也出现了。

汉代的马雕像在科学技术方面,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测地震的地动仪。罗、等人所著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张仲景因《伤寒论》被尊为“医圣”。据史料记载,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现在受到陈寅恪等人的质疑)。鱼雨利用人体解剖学来治疗疾病。《神农本草经》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药典。公元前一世纪的《周快舒静》和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建立和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它列举了四种分数运算、三率法(西方)、平方根和平方根(包括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盈缺术(西方,双解)、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解法(西方)汉代也是中国第一次发明瓷器烧制。这一时期出现了蒸馏、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腹带的雏形、漆器、冶金用的往复活塞风箱、独轮车、水车、吊桥等汉代晚期的产品。造船中采用了防水隔舱、多桅杆、船尾舵,使用了指南针。此外,此时首次发现了血液循环[2]。汉朝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铸钱的技术也比较成熟,比如三铢钱,五铢钱。绘画工艺独特,如马王堆出土的帛画[10],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盐煮技术也不断改进。汉代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已经很完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东汉初期出现了排水等新的灌溉工具。西汉中后期,宫廷中出现了一种叫赫缇的帛书。东汉和汉武帝时期,宫中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取代了竹丝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术在公元三世纪后传入朝鲜和日本,唐朝后传入中亚,再经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和北非,改变了世界文明史。

汉代是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形成和传入时期。道教也在东汉宣告形成。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派,一派是太平道;另一条支路是石天路,也被称为五斗米路。五斗米路还有一个大部落,以虞姬为首领,在长江下游蔓延。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