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

华曾说:“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都是基础差造成的。一个人在科研等工作上进步的速度,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的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律意识和自律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自律,顾名思义——自律,遵纪守法。它不再需要外部的管理监督,而是源于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个体管理的极致,是一种完全自觉的思想境界。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每个公民的有序参与。无论是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是社会的道德氛围,都离不开每个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素养和修养是人通过主动学习、自觉锻炼和长期积累而自然流露出来的温和、稳重、干练的品质和能力。从狭义上讲,它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从广义上讲,它是对人的德性的全面的、高层次的评价。两者密切相关,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要求、自我完善,打牢做人做事的基础,才能显著提高自身的素养和修养;另一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素养和修养,才能管理好自己,谨慎独立,为所欲为而不越界,进而拥有奋斗的激情。

一、培养良好素质和素养的意义

良好的修养和修养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和价值,言谈举止能体现一个人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文化影响。一个个人修养很高的人,他的人格魅力往往是低调内敛而深远持久的。放到社会中,个人修养和修养有助于建立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面对合作与竞争,也会谦逊而不失原则地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当代经济中人脉至上的怪圈,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势能。

大学生在中国一直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代表着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素质。培养优秀大学生的目的是不断为社会输送新鲜的理念和力量。同时,大学是一个人智商和情商得以充分展示的黄金时期。只有充分利用这个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搞好学习研究,壮大自己,才能发挥这个时期的巨大力量。

二,当代大学生素养的现状及培养

(一)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教育短板问题严重。

随着教育的普及,家长更加重视教育,孩子可以接受更完善的教育。但是大势所趋,家长和学校都在给孩子施压,使得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就万事大吉,所接受的综合素质教育明显欠缺。就每个大一新生的自我介绍来说,大部分同学都很紧张。除去那些害羞的,那些平日里比较活跃的孩子,第一次见面,在非常普通的自我介绍中,都是结结巴巴的。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个高中毕业生明显缺乏表达能力和自信,也反映出义务教育没有输送出具备基本社交和表达能力的大学生,所以只能称之为高中毕业生。这会让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约会期”,学校和社会要求他们独立,严格要求自己,而学生暂时不具备这个能力。两者之间的跨度太大,无法一次性有效解决。

(二)“大一衔接期”缺乏有效指导

一般来说,大一新生都会有一段开学的迷茫期。主要原因是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一时间过于集中,学生对大学活动的向往变得疲惫。每天除了上课,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基本都投入到各种例会和活动策划中,没有时间回顾一天的收获和感受。许多学生报告说,他们真的想抽出时间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这样的状态不仅放松了学生对学习的焦虑,还可能打乱学生大学生活的节奏,使他们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模糊目标,保持盲目。另一方面,也缺乏学科专业导师的指导和答疑,导致学生更难快速度过这个时期。

(三)身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呈下降趋势。

大学生因为父母的安排,主动性差,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身体单薄,天气稍有变化就会导致感冒发烧。新生进入军训五分钟内就会晕倒。此外,校园里还有自杀、投毒等各种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逐渐向“功利主义”转移。比如“娇娇”很明显,只谈索取,不知付出;有的学生霸道、举止不雅、语言粗俗;对老师视而不见;公共秩序和设施也受到破坏。教室里的课桌上总有涂鸦,图书馆里总有肆意的吵闹,饭后盘子也不收拾。更有甚者,他们为了面子作弊,考试作弊,取得虚假的好成绩。

应该承认,大学生并不缺乏道德规范的基础知识,而是缺乏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指导自己行动的能力。据媒体报道,很多大学生外语、数学、物理、化学都很好,但从农历上却分不清中国的朝代。我不欣赏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比如戏剧、戏曲,我觉得不切实际,却一味推崇外来的东西,忽视甚至贬低自己的文化……等等,令人担忧。

第三,探究大学生素养和修养现状的原因。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自从“2006年彭宇案”之后,在帮助别人之前要三思;医患关系是刚性的,矛盾大多涉及经济利益。谈论责任和爱情只是纸上谈兵,触及金钱这个敏感话题,很难分清是非。“感动中国”活动每年都在轰轰烈烈地举行,在引发无数敬佩和感慨的泪水之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要打破以往“行善不留名”的传统。何必去宣传这些高尚的事迹呢?说到底还是源于社会道德素养的偏差和缺失,希望重拾道德风尚。

(二)功利化的应试教育

为了考上大学,努力学习三年后再放松也不迟。这是部分高中生的真实心理写照。在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已经成为一项严肃的活动。分数才是王道。无数应试技巧让人眼花缭乱,固化的解题思维和步骤,哪怕只经历高三,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开拓能力,更何况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三)学生自律意识薄弱,管理不能充分考虑

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自律很重要。随意和违反纪律的行为很可能不会被发现,也不会受到惩罚。有了成功逃脱的先例,循环往复,恶习蔓延,整个集体氛围也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集体环境沾染了不良风气,学生如何“潜心修炼”,自觉提高素养和修养?

四、如何提高素养和修养

素养和修养,都在于“育”字。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国家和学校历来重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有才者,有德之资;德也帅。”。意思是:天赋是美德的辅助;美德是才华的统帅。就像有人说的,一个人的伟大首先是灵魂的伟大,其次才是才华出众,成就斐然。修养修养差的人,不会被说服,自然很难有所作为。也有人指出:“对大学生的教育要注重基础,从伦理道德入手,让他们认识和实践礼仪,正确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

(一)自律意识的培养最重要。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中,自省、改革、慎独等。都非常重视。“我一日三救”、“过犹不及不敢改”、“君子慎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大发展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有人提到,自律在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不会压制创造力。不违反纪律就不用成为优秀的人吗?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懂得自律的人不会太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事情该不该做,头脑很清楚。不自律不等于违纪。一个人的心一散,呈现的状态就是无精打采。自律就是约束内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不仅不压制创造力,还能帮助学生少走弯路。自律主要强调“自我”。自律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内化为积极的自我管理,不仅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决策的决策能力,而且实现了自我独立,开阔了心胸,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对良好的自我修养和自我修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自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以下两点。

1.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大学生处于不成熟阶段,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大学生组成的小社交圈,必然会产生道德取向的冲突。至于哪种风气占主导,需要学校的引导和管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和严谨的校风,有助于弘扬正气,让“见思齐”的正确理念蔚然成风。一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良好风范,同时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各方积极尽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1]。

2.加强实践教育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需求是每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这些欲望是激发自我教育的动力。宣玉芳[2]指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取得一定的成果,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学生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进而通过叠加效应和自我激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自律意识,提高内在修养境界。理论课也要加大改革力度,紧密联系实际,触及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改变一些老师板着脸说教,学生眯着眼睛睡觉的局面,做到话有道理,话有意义,让学生听得进去,用得上。"[3]。让学生学习实用知识并应用于实践,感受知识的力量,提高学习热情;大学生的性格不同,自律水平和行为方式也不同。教育者应根据他们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指导行为训练[4]。只有把“因材施教”和集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持续学习

但丁曾说:“人不应该像动物一样活着,而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复旦大学有一个校训:博学,审问,深思,明辨,忠实。学习是大学生的工作。如果为了其他发展而忽视学习,那就是本末倒置,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学习的内涵非常丰富,途径也非常广泛。用书武装自己,可以充实自己,带入全面的学习,自然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良师益友,会有三人行。选择好的并跟随它,改变坏的。具有开放的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树立远大理想

生活中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里,而是你面对的方向。每个学生的水平不同,但他应该追求的理想应该是崇高的,高尚的。青年学生的素养教育要从基础抓起,遵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铸造优质的品格→幸福美好的命运”的人生轨迹[5]。马克思在中学的时候可以说:“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最能为人类福利工作的职业,那么这个负担就不能压倒我们,因为它是献给每一个人的;那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贫穷、有限和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无闻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会流泪。”。眼睛看得见,心也看得见。伟大的梦想引领学生走向内心的伟大。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学生身边的物质诱惑越来越多,攀比之风、拜金主义普遍存在。大学生年轻,崇尚美和浪漫,但对美的追求过于物欲化,改变不了应有的美。有教育学者曾经说过:“不是社会适应你,而是你适应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想改变世界,但很少有人想改变自己。如果你想改变环境,你必须先适应它。这里说的适应不是盲目的接受,而是先接受社会的现状,分析它的不足,思考、讨论、研究改进的办法,然后落实到实践中去改造社会。任何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避免重复已有的错误。每天回顾反思,以饱满崭新的面貌迎接第二天的新生活,以自信坚定的信念挑战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质疑》中提到:“大学的理想主义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功利主义的氛围”[6]。当大众文化和商品经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的风气时,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承担者,自然以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培养为己任。而大学生要时刻充满热血和高昂的激情,想要奋斗有所成就,经常思考自己和社会的价值,想要改变一些东西;经常充满斗志,想真的练点什么...而这些东西,有眼前的期望,也有远离我内心的不成熟的固执的理想。正是这些,才会成为他们发展的第一动力。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大学生是未来时代的领导者和缔造者。加强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素养和修养,不仅能提升自己,也是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作者呼吁,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注重文化技能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才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