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阳节要定在九月初九?“九月九日”是什么意思?
“重阳”之名的由来,因古书《易经》中“阳为九”而得名。在《易经》中,“六”定义为阴数,“九”定义为阳数,“极数”表示天的高度是“九倍”。
九月初九,日与月均在初九相遇,意为“二九之重”,故称“重九”,同时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九”。明代张岱写《夜航》:“九为阳数,其日与月重合,故称‘重阳’。
“九”是老阳,也就是阳极数。两个阳极号合在一起,九九统一,一元起步,万象更新。所以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日。古代有饮酒祈福长寿的习俗。在民间观念中,由于“九”是数中最大的数,而“九九”与“久”又是谐音,所以被赋予了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健康长寿的含义。
扩展数据
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重阳节不仅融入了许多民俗,也融入了许多文化内涵。民俗活动多,文化内涵丰富。据现有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期间就有祭祀、爬山、饮菊花酒等民俗。重阳节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所以也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和古人对山的崇拜。登高也是源于自然界的节气,重阳节登高对应的是古代人阳春三月的春游。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登高祈福”的习俗。攀登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攀登的地点一般分为爬山、爬楼或爬台。
重阳节,各地都组织老年人爬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很多家庭的年轻一代也会帮助老人去郊区。农历九月初九是“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晴空越集中,于是“重阳登高赏晴空”就成了民俗。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望远可以达到提神、健身、养病的目的。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合了各种民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旅游赏景、登高望远、观赏菊花、遍地插山茱萸、设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