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美的抽象

南宋时,罗大靖在《贺录》中写了一篇文字。

唐子熙诗中说:“山静如古,日久如年。”鱼枷深山,春夏之交,青苔满阶,落花满径,门不剥啄,松影参差,鸟鸣上下。午睡之初,在山泉边兜一圈,捡一捡松枝,啜一口苦茶。你可以随意读《周易》、《国风》、《左传》、《离骚》、《太史公书》、《杜涛诗集》和《韩》。在山间小路悠闲散步,放松竹林,与鹳犊一起死在长林葱郁的草丛里。坐在流水泉上洗牙洗脚。现在我在竹窗下,我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正在为小麦和水稻做竹笋和蕨类植物,我很高兴吃饱了。在笔窗前,按大小划几个十字,把隐藏的书法帖、墨迹、画卷展示出来。激动的时候,可以背一首诗,或者草一两段《玉露》,再煮一杯苦茶。步出溪边,在园中遇见翁希,问桑麻,说粳米,量雨水,探节数,随戏谈了一下午。回到柴门,倚着杖,夕阳在山上,一瞬间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牛背上吹笛,两两回来,溪前印月。

这段文字是“山静日长”。字字喜人,让人流连忘返。古人留下的文字在那一堆旧纸中依然清晰,遥远的情怀却在时光的变迁中难觅踪影。任何时代的隐居都只是逆流和孤立,对比的是“猎于声利之场,却见马头之尘,奔影耳”才是主流。集体依靠快速粗暴的力量前进。即使有人另辟蹊径,偏离了大多数人的归宿,在一波又一波的打击中做出了不合适的事情,那也根本就是个人的选择。

“山静如古,日长如小年。我还能醉,好鸟还不如睡。”《醉眠》这首诗,简单如溪流中的松影,让时间变得缓慢而空虚。这种改变需要内基的支持。慢中有丰富的循环,空中有坚实的基础,让太古和小年的感情不会成为又一个孤独的负担。清醒总是在逼出内心的漏洞。在繁荣时期之前,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后面的话,只有看了。

失落在古代,他热衷于插花、烧香、点茶、挂画,用手工把正确的纺织品、瓷器、漆器、食品一件件做出来,尊重四季,敬畏万物、天地,深深地赞叹优雅、美丽,对高贵、矜持的情操失去了信仰...这样的辰光似乎一去不复返了。被电视新闻、互联网、科技电器、虚拟空间、化学污染包围...新世界的各种衍生品,如何去欣赏、表达、维护、保护历史和传统?

当时有缺点,也有光彩。古今对比,无定论。被吞噬被推开的价值观,如夜空中流淌的星光,一一熄灭。我们可能忘记了仰望天空,寻找星星的轨道,感受它遥远的时空前生成的光辉。而这份荣耀还在等待。

所以,古籍、古物、古人、古人的东西,不妨重温一下。

这才开始了这次关于古籍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