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县文化
清末民初,县内土地开发蓬勃发展,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移民人数逐年增加,民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每年春节跳秧歌、贴对联、挂年画;正月十五的灯笼。通常,经常会有流动艺术家讲述过去的故事。20世纪20年代末,歌词、民歌、牧歌和童谣在较大的村庄兴起,一些村庄开始表演唢呐、笛子、笛子和胡琴等民间音乐。河北金矿建立了一个“剧院花园”来接待外国艺术家表演。
东北沦陷时期,二人转和鼓乐班活动在民间兴起。日本人经营的剧院、电影院和酒吧出现在城镇里,以推广殖民文化。
解放后,东北“陆毅”艺术团来到林口县开展革命文化宣传活动,配合土改排练话剧和秧歌剧,教群众唱革命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剧团、档案馆、广播站相继建立,文化事业取得全面发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方针指导下,林口县涌现出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曾在《牡丹江日报》、《黑龙江艺术》、《黑龙江农村报》、《北方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各专业和业余剧团先后演出了《别离》、《小气象》、《春歌》等现代戏和《月亮湾》、《西望长安》、《兵临城下》等话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文化事业获得了新生。陆续恢复或建立文化机构和专业艺术团体;被囚禁和封印的电影,优秀的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再次与观众见面;各种社团和创作团体应运而生,创作成就显著。群众文艺蓬勃发展;文化窗口焕然一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物发掘整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高达1992除了中央和省级电视台的主要节目外,县广播电台每天三次播出自己的节目,每次50分钟。县档案馆库存档案达25540卷;史志部编纂了300多万字的党史、县志、地方教科书等资料,其中内部出版的有6部,1多万字。
2012年,林口县11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站,176个行政村80%以上建成综合文化活动室。县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部颁三等标准,基本满足了城镇群众的休闲文化需求。全县有176农家书屋,全面普及。
林口的人文精神表达:
文明、开放、奉献、超越
林口核心文化表达:
“八婆”文化
林口城市形象推广语:抗战八大女性圣地中国资源富集县
县歌:《林口是个好地方》
县树:杨树
县花: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