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它们都是什么时候来的?
1,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在古代,人们把山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时期,夏历产生,以月亮的圆缺为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为新月,正月初一称为一年的开始,也称为年。年号始于周朝,正式定于西汉,延续至今。然而,古代把正月初一叫做“大年初一”。直到近代中国辛亥革命胜利,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机关、厂矿、学校、团体实行阳历,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1日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国际上使用公历纪元,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公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是在立春前后,所以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俗称农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腊祭祭祀仪式,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辞旧迎新、迎新祈福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节观赏始于东方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里有和尚在正月十五观察舍利子、点灯拜佛的习俗,他就下令在这天晚上在宫殿、寺庙里点起灯笼,让所有的士绅、百姓都挂上灯笼。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曾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以下仅举四例:出自纪念屈原;从纪念伍子胥;从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图腾祭祀起源于古代越族
4、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女子常于七月七日在开楼放七孔针,人皆之”,这是我们所见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乞巧记录。
5.中元节:中元节的名称起源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兰会所”。这一天,佛教还举行了超越法会,也就是玉兰会。盆的意义是倒挂,人生的痛苦就像一只蝙蝠倒挂在树上,吊着,很惨。为了使众生免受倒挂之苦,就要念经,给鬼鬼食物。这恰好与中国的鬼月崇拜相吻合,于是中秋节和兰花节同时流传下来。
6.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皇帝有一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一书中,“中秋节”一词就已有记载。后来贵族学者纷纷效仿。在中秋节期间,他们观看并崇拜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表达他们的感情。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形成了一种传统活动。直到唐代,人们更加重视这种祭月习俗,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太宗》记录了8月15日的中秋节,这在宋代很流行。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7.重阳节:重阳节最早见于《易经》,将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皆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曾写下“重阳节聚宫阙”的诗句,可见这一习俗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关于重阳节爬山,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吴郡《续齐之和》记载,东汉时,疫魔为害汝南、汝河,疫病盛行。有个叫桓景的人,收了道士费长芳为师,学会了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初九,瘟神又杀人了,你要回去救救你的家乡。并叫他九号离家,把山茱萸放在红布袋子里,绑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可以打败瘟疫恶魔。桓景回家告诉了所有的村民。九月九日,汝河风起云涌,雾气蒙蒙,瘟疫妖来到山前。但是因为刺鼻的菊花酒,山茱萸很香,很难靠近。桓景挥剑斩山脚下的瘟神。晚上,人们回到家中,发现“鸡犬牛羊骤死”,人们因为外出爬山而幸免于难。此后,重阳一直登高避灾。
8.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的开悟日。在这一天,寺院会举行纪念仪式,称为道成会和腊八会,并向佛陀供奉“腊八粥”。
为什么佛陀要在开悟日供养腊八粥?原因可以追溯到佛陀出家为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在苦行僧林中度过了六年,黯然失色一麻一麦,用淡泊的物质磨砺了他的求道欲望。渐渐地,王子意识到,世人追求物欲,纵情声色,过度享乐,并不容易。如果他们坚持苦行,只会身心俱苦,如同枯木灰烬,无法觉悟菩提。最好抛弃苦乐两面,过一个不苦不乐的中庸生活。
有了这样的认识,王子明白了苦行的道理,立刻从苦行僧的座位上起身,走下尼莲禅河,让干净的流水冲走身上的污秽。然而,由于王子的身材瘦弱,他摔倒在尼罗河禅河上。过了一会儿,王子爬上了挂在岸边的树枝,站了起来。走了几步,他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叫南多波罗的牧民,正在河边的草地上放牧。突然,她看到一个瘦弱的年轻萨满躺在河岸上,好像没有力气了。她立刻产生了同情心,手里拿着牛奶过来支持王子。
王子收到了牧羊女的一杯牛奶,真的很好喝。酒后五体通畅,渐渐恢复了体力。于是我涉水过河,走到加耶山一棵茂盛的菩提树下的金刚宝座前,坐在那里沉思。终于在12月8日晚上看到了星星,悟道了,成就就像悟道一样。
因为一个牧羊女奉献乳糜的故事,它对中国的佛教徒变得有效。每年腊月初八,他们用五谷杂粮和水果为佛祖煮粥,称为“腊八粥”。时至今日,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到民间,老百姓也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成为民俗之一。
9.除夕:除夕是指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正月初一)相连。“除夕夜”里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穷旧岁尽”的意思。人要革除旧部,革除旧年,来年意味着获得新的一年。这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夜。所以这期间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去旧换新,消灾祈福。
周秦时期,每年岁末都要在宫中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走瘟疫之鬼,称为“充军”,后来又称为除夕的前一天,即大年三十。除夕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
除夕是一年中最难忘的夜晚。除夕夜,是最热闹最喧闹的夜晚。刚一抹黑,孩子们或男青年们就已经带着香放鞭炮了,东响西响,大胆地放大鞭炮,年轻的一个一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出头来,别的孩子则双手捂着耳朵,紧张而焦急地等待着。头发白了也忘不了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