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节介绍。
在炎热的日子里,大象在袁附近的积水潭洗澡和玩耍,吸引了人们争相参观。
观点为了驯养和管理大象,皇帝还设立了大象馆、大象表演馆和大象训练馆,并从缅甸招募象奴和驯象师。通常由象奴饲养,驯象师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时有30多头,驯象师多达100人。象府位于当时宣武门西侧的城墙根处。据说旧址现为宣武门新华社大院,至今仍有“大象街”、“大象胡同”的美誉。明清时期,洗象仪式在六月初六举行。清代杨敬亭《杜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如雷,晌午至宣武门。战鼓赶洗象,雨荷桥先下水。”这一天,象馆里的象奴和驯象人敲锣打鼓,带领大象走出玄武门,在城南墙脚下的护城河中沐浴。这一天会在洗象处附近搭起帐篷,由一名监督员负责监督洗象。到了那一天,临时也会有很多茶棚、大排档,就像赶庙会一样,车、人、看客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富裕家庭会提前在附近的餐馆和茶馆占好位置,大饱眼福。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大象是一种稀罕物。看大象的时候,大象在水里划水的声音,观众的咕咕声,小商贩的吆喝声,都是和欢声笑语连在一起的。每年的六月六日,如果恰好是晴天,宫里所有的马都会被陈列出来,暴露在阳光下,还有御史、宫室档案、回忆录、御藏等。也会放在院子里通风干燥。当年,这一天又被称为“挂经节”,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都在这一天举行“挂经会”,把存放的经书全部拿出来晾晒,防止经书受潮和被虫鼠咬坏。比如老北京的白云观佛经楼就有5000多卷道经。每年6月1日至6月7日,白云观都会举行宣经会。届时,道士们会着装整齐,焚香捧烛,将佛经楼内的“道经”全部拿出来通风透气。著名的广安门郭珊寺也将在6月6日作为斋戒,举行“挂经仪式”。和尚们会拜佛念经,然后寺庙会开放一天。当时,看完洗象,人们会涌向郭珊寺观看经书的播出,于是在寺庙前形成了一个临时市场,非常热闹。民间的轿子店,服装评测店,皮具店,二手书店,字画店,药店,各种店铺都需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应该烘干衣服和被褥。民间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的是各种五颜六色的衣服。清朝时,北京所有居民在六月初六翻箱倒柜,拿出衣服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些地方称之为“洗衣服节”或“日光浴”。
六月六节
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也有很多特殊的饮食习俗。从六月初六开始,市场上的中药店和一些寺庙就开始发放用中药制成的冰水、绿豆汤、夏汤。家庭主妇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酱料。每年的六月六都要吃素食,比如炒韭菜,炒茄子,烤煎饼。吃素食的习俗除了清淡之外,是否还有深意,不得而知。“六月六日,见顾秀”。农历六月酷热,庄稼长势旺盛。已经到了吐槽秀麦穗的时候了。农民要观察长势,好好利用。6月6日,农民也叫“虫王节”,要在农田和庭院里烧香祭祀,祈求上天保佑,这样庄稼才会丰收。六月六,老北京还有踏青赏莲的民俗。文人墨客为了防暑解暑,常去寺庙绿树成荫、河流绵长、御水河畔、东便门外二门等景点远足。在过去,二门是通惠河上第二个门的位置,是老北京春天夏之时人民的一个景点。当时通惠河两岸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与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门的大门口,还有一个喷溅的瀑布,岸边还有亭台楼阁、私家园林和一些茶馆,就像江南的美景。清朝的《北京支竹词》是这样描述的:“你要在二门坐船探险,吃小鱼汤的味道是甜的。最好上楼,桅杆如江南。”六月是荷花盛开的时候,人们经常去什刹海品尝莲藕。两岸柳树成荫,水中荷花盛开。在这里乘凉吃冰的食物是独一无二的。布依族:布依族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一直称之为“小年”。节日来临,各村都会杀鸡杀猪,用自制的纸做三角旗,蘸上鸡血或猪血,放在庄稼地里。据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了。在节日的早上,这个村庄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年轻人举行传统活动来崇拜盘古,并打扫村庄以赶走鬼魂。除了参加祭祀的人,其余男女老少,按照布依族习俗,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鸡鸭、鱼、水酒到村外的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称之为六月集市)。祭祀结束后,神父带领大家到各村扫墓驱赶“鬼”,而“藏山”的人们则在各村外谈过去、唱现在,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当太阳落山时。“躲山”的人一个个席地而坐,揭开米筐,拿出香醇的美酒佳肴,互相邀访。等到山神响起“分肉!分肉!”喊完,人们就选出壮丁,分成四组,给山神抬回四条腿,其余的人,一起背回家,然后各家各户派人到寨子里去收祭给山神的牛肉。节日的娱乐活动中,扔花苞是最有趣的。花袋由各种颜色的布制成,看起来像一个枕头。它含有米糠、红小豆或棉籽。花袋边缘用花边装饰,并“玩须”扔花袋时,青年男女站在一边,相隔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抛、左抛和过顶抛,但不允许水平抛。要求扔得远,扔得快,抓得稳。花儿在空中飞来飞去,真的很漂亮。如果男青年向心爱的人扔花包,包没过肩就掉在地上,女生会送对方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这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会长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