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每天常见的催化剂有哪些?
就节日习俗而言,很多节日元素早在古代就已经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上思、端午节、中秋节、冬季至日等节日元素,大多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只是当时节日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时间也没有那么固定。大多数节日习俗是基于原始崇拜,带有强烈的信仰。同时,一些需要防范和禁忌的日子,比如春节避山辟邪,端午节上庙划龙舟等。
汉代定型时期
到了汉代,除夕、元旦、元宵节、上思、寒食、端午、七夕、重阳节等中国主要节日基本定型。一方面,一些历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等,成为一些节日的纪念性人物,取代了原始的崇拜和信仰,增强了节日习俗的人情味和真实感;另一方面,在节日习俗本身的发展中,有些习俗上升为礼仪,有些礼仪成为习俗,被人们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接受和传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首先,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各地区风俗的融合。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圈、齐鲁文化圈、秦文化圈逐渐融为一体,强大的国家政权对节日习俗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汉代节日的定型与当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太初历》确立了以年为始建银月的思想,打破了先秦时代原有的祭祀信仰,为节日习俗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此外,在汉代确立了儒家的排他性地位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对节日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许多节日和习俗可以在汉朝找到。四个鬼节是清明节、中元节、汉一节和重阳节。
魏晋南北朝一体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推动了节日文化的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发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节日文化中的那些杂技娱乐元素,比如骑射、蹴鞠等等。二是宗教信仰与节日的结合,使节日更加深入人心,促进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道教讲究阴阳,以奇数为阳,以节日中的奇数为吉祥的象征,如1月1日、3月3日、5月5日、7月7日、9月9日。五月五日也被称为中秋节,它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含义。“腊八节”12月8日,佛教说佛陀成了道士,为许多人熬粥。这个传说流传到民间后,就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第三,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对节日习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宴饮娱乐方面,如谈饮乐和诗酒,为这一时期的节日习俗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动。
唐宋鼎盛时期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节日文化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民间节日摆脱了禁忌和迷信的神秘气氛,向礼仪和娱乐的方向发展,演变为真正的吉祥节日。春节放鞭炮原本是驱鬼的手段,现在却成了喜庆的象征。元宵灯会成了娱乐活动;中秋节变成了赏月;重阳节从登高避祸演变到秋天赏菊。在节日习俗的演变中,增加了许多文化娱乐活动,如放风筝和拔河。节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将节日的民俗活动推向了高峰。
明清稳定时期
唐宋以后,节日的发展比较顺利,到了辽金元时期,融合了一些民族习俗。明清时期,节日习俗有三个变化:一是更加注重礼仪和娱乐。例如,在节假日,人们出于礼貌互相拜访并赠送礼物。第二,明朝出现资本主义以后,一些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节日习俗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比如祭祀土地神的习俗,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受重视了。三是游乐继续发展,比如元宵节看花灯。到了明代,从宋代的5天增加到10天,城内的夜景灯光十分热闹。清朝入关后,更有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秧歌、腰鼓等“百戏”。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节日习俗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