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地理的教学文档(ppt,txt等。)

你需要哪一个?我没说清楚。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

1,天球系统等级:

河外/全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统

2.太阳系八大行星从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个特殊的星球。

4.地球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的稳定光照和地球的安全轨道;自身条件:(1)地球质量体积适中,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加上地球大气的减弱和保温,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可以形成海洋)。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源,它能维持地表温度,是推动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通过人工改造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迹象包括太阳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这会中断短波无线电通信,诱发洪水、干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周期约24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如果以离地球很远的一颗恒星为参照物,大约是23小时56分4秒,称为恒星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称为一星年。

3.由于地球自转,形成(1)昼夜交替现象;(2)不同经度有不同地点时,即东部时间早于西部时间;(3)形成地转偏转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倾斜,在南半球向左倾斜。

4.在空白地图上画出直射光和终止线,并标注直射点和夜半球,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之间的夹角称为黄道角,大小为23° 26′。

6.由于黄道角的存在,太阳的直射点南北移动,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中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运动:

6月22日(节气:夏季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

65438+2月22日(节气:冬季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运动的周期:约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判断每个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随着夏季至日北上,白天变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随着冬季至日北移,白昼变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在春分和秋分的时候,世界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2)北半球夏季至日最长,冬季至日最短。在南半球,冬季至日最长,夏季至日最短。赤道一年到头昼夜一样长。

10,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夏季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冬季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春分和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2)夏季至日的中午,太阳高度角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在南半球达到最小值;冬季至日的中午,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在北半球达到最小值;春秋分的中午,太阳的高度角在赤道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地球的球形结构

1,地球内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外层空间包括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图中1代表地壳,2代表地幔,3代表地核,A代表莫霍面,B代表古腾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层。

第二章地球大气层

1冷热不均导致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2.大气层可以减弱太阳辐射,保持地面温暖。

3.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反向辐射返回地面的热量就越多,即保温效果越强。

4.热循环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压差→大气(风)水平运动。

画出空气流动的方向,在地面上标出气压的高低。

5.水平气流(风)的方向是从高压到低压,北半球向右倾斜,南半球向左倾斜。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压力带和风带

1.在图中标出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画出风带的风向。

2.压力带中,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区和副热带低压区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并考虑地转偏转力而形成的。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运动规律是:7月南北半球都北移,6月5438+10月南移。

4.在北半球5438年6月至10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形成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

5.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东亚气压带和风区的影响,可以形成季风现象,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天西北风,夏天东南风)

6.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

气候原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在北纬10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炎热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在纬度10和北回归线之间。

受赤道低压区和信风区交替控制。

干湿季节分明,旱季高温少雨,雨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位于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海岸。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夏天炎热多雨,冬天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位于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海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3常见天气系统

1,在图中,1代表冷锋,2代表暖锋。其中,冷锋在中国频繁出现。

2.前方天气系统:

在穿越边境之前

通过时间

越过边境后

天气现象的例子

冷锋

温度更高,

空气压力很低,

天气晴朗。

容易出现雨雪大风降温天气。

气温下降,

空气压力上升,

天气正在变晴。

夏天北方的大雨

冬季寒潮

(大风降温)

春天的沙尘暴

暖锋

温度很低,

空气压力更高,

天气晴朗。

容易出现持续降水或雾。

温度上升,

气压下降,

天气正在变晴。

省略

3.图中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图中用箭头表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的天气特点是晴少雨,如我国夏季干旱,冬季寒潮,秋高气爽。天气特点是阴雨天气,比如中国夏秋两季的台风。

4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全球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在空间上北方地区非常明显,在时间上冬季更加突出。

3.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破坏和人口增长。

4.全球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导致洪水、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3)有利于高纬度国家提高农业产量(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度国家,降低其农业产量(水旱灾害加重)。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冰川水储量最大,河水用量最多。

2、

(1)图中,1为蒸发,2为降水,构成海上内环流;

(2)图中3为蒸发,4为降水,构成内陆环流;

(3)图中5指蒸发,6指水汽输送,7指降水,8指地表径流,9指入渗,10指地下径流,构成海陆之间的环流。

(4)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可以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在水循环利用过程中,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表面形态;(4)具有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功能。

2大规模海水运动

1.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此外,地转力和陆地形状也会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在图中画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5、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2)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沿海地区可能在寒流的影响下形成沙漠。

(3)对渔场的影响:北海道渔场是在太平洋上由于冷暖流3和7的汇合而形成的;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了一个秘鲁渔场。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的净化。

(5)对海运的影响:下游可以提速,节省燃油;冷暖气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干扰交通;此外,洋流可能带来高纬度的冰山,危及交通运输。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2.影响水资源丰枯程度的因素有降水、蒸发和径流,其中径流是衡量水资源丰枯程度最重要的标准。

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

4.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使用河水和淡水湖水;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人类使用的水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利用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水库建设。

5.目前,对水资源的需求在增加,水资源的质量在下降,所以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

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使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和浪费。其中,(1)(2)(4)(5)(7)属于开源措施,(3)(6)(8)属于节流措施。

第四章塑造表面形态

1创造表面形态的力量

1.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两种。从整个地质时期来看,内力在地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内力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可以使地表不平整;内力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

3.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其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水平运动往往形成褶皱的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导致地形起伏、海陆变化等。就全球尺度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主要是水平运动。

5、外力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能使地表

变平;外力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等基本形式。

6.三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填写图片中相应的名字。

2山脉的形成

1.主要的山脉类型包括褶皱山脉、断块山脉和火山。

2.褶皱的基本形式是背斜和向斜。其中,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央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地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地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央地层较新,两翼地层较老。

3.在内力的作用下,正常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外力的话,背斜的顶部由于张力很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谷底由于挤压压力不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体。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等。按照基因类型都属于皱皮山。背斜属于油气藏构造;可以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4.地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两个断层之间的岩石相对上升会形成地垒,容易形成块体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会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5.哥伦比亚高原、中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都是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

6.山区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区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是山区地表崎岖,而山盆河谷地形相对平坦。

7.山区的交通线比较长,比较弯。原因是山区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

8.公路是山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其次是铁路。原因是山区交通建设成本相对较高,难度较大,而公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3河流地貌的发展

1.河流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溯源侵蚀可使河谷延伸至河流源头;侵蚀不足会加深山谷,而侧向侵蚀会拓宽山谷。

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由河流上游的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等组成。

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谷两侧的河漫滩上,呈条带状,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低海拔),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5.山区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或山前的冲积扇中,呈条状,分散分布,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地表或地下水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上,呈条状或块状,分布密集,规模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和海洋交通便利。

里面有很多图片,可惜显示不出来。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