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水乡古镇旅游区的乌镇民俗

首先,新年问候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原名“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天叫除夕,俗称“年夜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新娘向盛装的长辈赠送鞋子,取名“辞”,长辈给新娘和孩子压岁钱,取名“压岁钱”。那天晚上,有活动,如拜伊的事情和会见灶神。从农历大年初一早上开始,人们开门放鞭炮,烧香拜神,称为“接天”,然后祭祖,再祭高学殿,再祭拜亲友,庆祝新年,统称为“过年”。现代已经逐渐简化,不再跪拜。第一天,我没有任何客人,所以我出去“和上帝一起快乐”。第二天,亲戚朋友互访,直到元宵节。

二、元宵取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正月初五”。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他们晚上集体出行,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所以出发时心里一定有计划。这一习俗起源于旧社会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祸解难的流行活动,当时称为“走十桥”或“除百病”,穿戴完毕后,妇女们每人拿一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伴而行。过桥时,他们把瓦罐扔到河里,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新的一年不会有疾病和灾难。到了现代,扔药罐的行为消失了,演变成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灯笼,在河上和桥上漫步。从远处看,很壮观。

乌镇没有高山,所以人们不爬山而走桥来锻炼身体,消除疾病。特别是扎西的李峤桥有许多拱门。元宵节走在这两座高桥上,确实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并。祭祖扫墓,踏春赏月,比比皆是。在乌镇,有很多与养蚕有关的习俗。前一天晚上,清明之夜,我们做青丸子,包粽子,祭祀“白虎”。我们在门前用石灰画弓箭,祈福养蚕,煮螺,用针挑螺,叫做“挑青”。在清明节,来自四个乡镇的养蚕农民到普京庙烧香祈福,这被称为“石翔”。当时摊贩云集,游客如蚁,空地上一字排开摊位和演艺场地,河港里白船拳船争奇斗艳,长达半个多月,成为水乡养蚕农民的狂欢。

第四,长夏说人。

长夏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思是每天品尝蚕豆、咸蛋、李子、樱桃。农民用麦芽、“草头”、“长夏饼”做面粉,亲朋好友互赠礼物。孩子们被邀请去扛竹筒、挑蚕豆、化腊肉、采野柴、集百米、在户外的炉子里煮“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带来夏天。长夏说,江南的人最繁华。据说在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阿逗在夏天被带到了江东。孙太太当面称体重,小心翼翼地把她扶起来。后来,长夏每年都要权衡一遍,给诸葛亮写信,以示奉献,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习俗。

五、端午节吃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中元节”。家家包粽子,亲朋好友互赠礼物。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将“重五”视为有“毒气、鬼怪”的“恶日”。于是,挂钟馗画,贴石天符号,门前挂艾叶、菖蒲、桃枝、大蒜辟邪,吃黄鱼喝雄黄酒,甚至蛇虫以毒攻毒。孩子们穿着老虎形状的服装,妇女们切下栗子来储存雄黄以显示她们的力量。中午用苍树、白芷、鳖甲、乳香“熏蚊”,在墙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驱虫,都有除草的性质。

六、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龙分日”,又称“龙分日”。传说于斯的龙王们在这一天到各自管辖的地方去祈雨,因此得名粉龙。那是日本公益消防组织消防水龙带协会照例举行的消防演习。到时候,每个广场的水龙带都会以队为单位集合,带上所有的消防器材,在镇上开阔的河道上集合。有的提前把各种颜料装在软管和桶里。一声令下,锣鼓喧天,所有的水龙同时喷向空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瀑布般的景象。

七、犁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炎夏日,乌镇流传着“六月六,鸭蛋晒熟”的说法。这是一个暴露昆虫和霉菌的好时机。宋朝曾经把它定为“天日”,但原因是真宗皇帝赵桓精心制作的梦话。后人觉得无聊,就把传统的“晒书日”移到了七月初七,读书人晒书,寺庙里的僧尼晒卷轴,老百姓晒衣服。据说有每天在河里牵猫牵狗的习俗,可以避免虱子和蛀虫。

八、中原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七月半”。那一天,道观作斋戒祈福的仪式,佛寺举行“盆景节”,两教* * *祭礼,民间祭祖,所以也叫“鬼节”。南宋以后,中秋入江灯的习俗盛行。用纸糊编成各种花形灯笼,里面点上蜡烛,撑上木板,或者用各种彩纸糊成船形,里面点上一点灯心草油。晚上把它们放在水边或河里坐船,烛光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正因如此,佛教徒是“慈航”,道家称之为“慈渡”。

九、中秋节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是半个三秋,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古人把满月作为家人团聚的象征,所以也叫“团圆节”。晚上,家人聚在一起吃大餐,亲戚朋友互相赠送节日礼物,在此期间,月饼是不可或缺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院子里立个案赏月。除了月饼,还有时令蔬果,比如瓜、芋头、莲藕、毛豆。大多还是在书桌上供奉斗香,用线香粘纸板,插上各种彩旗,贴上月宫的故事,制作奇妙,在户外焚烧祈求丰收。

十、第九次攀登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阳节或登山节、菊花节。重阳节登高插山茱萸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源于“投靠风景”的故事。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听从老师的教导。第九天,全家人戴着山茱萸去爬山,免去了他们的大麻烦。后人纷纷效仿,成为一种习俗。到了唐代,它已经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娱乐项目,其功能似乎是为了抵御早期的感冒,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乌镇最近几周没有山可爬,就换成登塔了。是有“重阳糕”的日子,这种糕是用红豆和糯米做的,上面插着一面小旗,意思是吃糕不爬,插旗不插山茱萸。

Xi。在冬季至日祭拜祖先

冬季的至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传统习俗中的一个大节日,也被称为“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冬节饺子”,备酒做饭,设祭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句谚语说“冬天的至日和一年一样大”。冬天的至日上也有扫墓的人。至日距冬季八十一天,它们被分成九个“九”,这是寒冷的冬季时期。相传旧《九九寒图》始于明代。图中有81颗李子,其中一颗按照冬季至日的配方每天染色。当全部清除后,将是寒冷的春天,人们将开始耕作,这是为了敦促人们不要忘记在寒冷的救济和休闲农业。

十二、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以前有“撑个小表”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道、广场设专人每天黄昏敲锣打鼓,沿街巡逻,有时大喊:“腊月蜡烛小心,前门关好,后门重,看柴房,提防贼。”抑扬顿挫,像一首歌,直到除夕夜。冬天寒冷,气候干燥,百姓用火多。镇上的木屋连绵不断。一旦发生火灾,那就严重了,尤其是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当时镇上支持小表的不下十个人。每天傍晚,锣声、砰砰声和人声此起彼伏,有助于提醒人们注意安全。至今,扎西仍有老人义务巡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石翔,一种民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当时的乌镇香市在杭嘉湖地区名气很大,规模仅在杭州西湖香市之下。《吴琴镇志》中说:“清明节后,男女前往普京庙烧香,即现在的石翔。那时候有外国电影摊、糖摊、马戏、儿童剧、木偶戏,游客很多……”

香市始于何时,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乾隆年间,《吴琴镇志》中有一个为蚕祈福的习俗。“清明节前两天是寒食,屋檐前插杨柳,...夜蚕饲养者为白虎设立了一个祭品...第二天是明天,村里的男女竞相在普京庙里为蚕祈福,在谷雨里收蚕,就这么办吧。”这大概就是石翔的雏形,而石翔的正式名称可以在《民国吴琴镇志》中找到。

石翔在清明节开始了大约半个月。前两天清明节,乌镇西南20公里的寒山有个庙会叫“滚蚕花”。从寒山匆匆下来的人到了乌镇,于是乌镇的香市就开始了。

当时,武将军庙(即土地庙)、修真庙和普京庙周围的空地上布满了临时茶棚、食品摊位、糖摊位和杂货摊位。全国各地的剧团也纷纷下架,从办马戏到新锐儿童剧再到木偶戏,应有尽有,武术、杂技也来凑热闹;修真观前的戏台是神剧,首播必是《风波亭》,据说是为了纪念忠良岳飞;广场热闹,寺庙更热闹。大厅里到处是钟鼓、诵经声和香烟。

香市的主体是农民。春游的同时,他们还不忘卖自己种的竹子、蚕和农副产品。而女人则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武将军庙前的上智潭“除蚕手”,为的是日后养蚕无病无灾,“蚕花二十四分”。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质量直接影响一年的寿命,所以蚕农不敢大意,也围绕着为蚕祈福举行了很多习俗。

选择清明在谷雨中赶香是合理的。谷雨一到,农民们就会投入到繁忙的春蚕饲养中。清明到谷雨这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清闲,风和日丽,就是为了好玩。

乌镇能形成香市,可能和乌镇寺庙多,去杭州的香客都在乌镇烧香有关。乌镇有三座从梁朝到民国时期建造的古寺,石翔的中心普京寺建于田亮监狱的早期。唐长庆年间(821 ~ 824),有30多座寺庙。明清时期,乌镇的寺庙、院落、宫观、祠庙不下50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宫六院九庙十三庙,还不包括城隍庙、关帝庙、吴将军庙、修真寺、观音寺等寺庙,以及财富殿等小庙。有很多寺庙,所以很多朝圣者来。在淡季,自然朝圣者聚集在乌镇,随后是小贩和剧团为朝圣者服务。长此以往,固定的“香市”就成了一种习俗。同时,由于杭州的西湖香市闻名天下,每年清明节前后,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地的农民都要经过乌镇去杭州烧香,回来还要在佛教兴盛的乌镇回香,称为回头香。这些香客涌入乌镇,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的香火市场。

后来,石翔逐渐消失了。经过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沉淀下来的民俗也被挖掘和保护,如今“石翔”活动已经成为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个品牌。文元帅将庄严隆重;蚕花会很热闹;踏上白舟争雄;水竿惊心动魄;水船出拳杀;水乡婚礼充满了柔情和浪漫的气氛。各种姿态各异的民俗文化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杭嘉湖盛产丝绸,养蚕是该地区农民的主要产业。乌镇地处杭嘉湖腹地,蚕桑占很大比重。蚕花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今年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对于重要的事情,人们会设置一些禁忌,很多生活习惯会围绕它而改变,甚至娱乐也离不开它。久而久之,乌镇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蚕花的风俗习惯。

赞蚕花

每年春天,养蚕前夕,常有一些民间艺人提着竹篮,里面装着一条无毒的黄蟒,来到蚕场门口,唱着“青龙来了,蚕花好。去年,我们来到了今天。你看黄蟒,龙蛇,蚕花24分钟稳。”一边唱,一边把黄蟒抓起来放在蚕场大厅里,让它游泳,唱完再把它捉回篮子里。养蚕人用丝绵或大米来感谢对方。这叫“赞蚕花”,可以导致蚕花丰收。

蚕花棉口袋

以前蚕场生孩子,习惯上是用蚕棉兜给孩子翻棉衣。蚕棉兜,即家中老人去世后,晚辈往往用几个棉兜,由夫妻二人扯开,一层一层盖在逝者身上,最后留下一两个棉兜。传说小孩子穿这种蚕棉兜做的棉衣,可以健康无病

王山头

当小蚕四眠(蚕农称之为“上山”)后开始爬草龙作茧时,新婚的蚕农要准备猪肉、黄鱼、软糕、枇杷等礼物,到女儿家看望小蚕,俗称“望山”。

看山顶源于一集。一个蚕农最近娶了一个不会养蚕的媳妇,但是媳妇很聪明,一边学一边养,居然把蚕养好了,安全送到山里。这个时候公婆来看望女儿。他没养过蚕,也没见过蚕的样子,于是产生了好奇,悄悄来到蚕房。我出来的时候忘记关窗了。蚕主回来后,看到小蚕吹了风,担心蚕花没救了。没想到摘茧那天打开蚕房,满山都是雪白的蚕茧,收成比同村任何一家都好。村里人断定他的蚕花那么好,是因为他公婆来拜访。于是就有了“望山顶”的习俗。

卷蚕花

每年清明节,蚕乡都会举行迎蚕花庙会。在这些迎蚕会上,蚕会穿着纸或丝制成的蚕,在庙会上走来走去,祈求带回蚕的幸福。这叫滚蚕。刚开始大家只是来烧香的,滚滚很凶。后来逐渐发展成庙会。当时,商贩们聚集在一起表演杂耍,也叫卷蚕花。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滚蚕花时,允许青年男女之间的一些碰撞,也有青年人以此来寻找意中人,扩大了“滚”的含义。

养蚕禁忌

禁止陌生人进入蚕房:主要是怕陌生人带来厄运,影响蚕的生长。有些人会在大门上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蚕月不得入内”,或者在门口放一根绑着桃枝的扁担作为警告。

无油烟无噪音:蚕室绝对安静干净。

不吉利的语言是被禁止的:养蚕期间,很多语言必须改变表达方式。比如“四睡”应该叫“大睡”,四听起来像死。“葱”因为怕蚕宝宝被冲走,改名为“香头”。“酱”应该说是“咸酸”,怕蚕宝宝得“僵”病。“竹笋”怕蚕宝宝“受损”,只好改名为“萝卜”。

严禁搭建空棚:四眠后棚内蚕茧。这个山棚一定要等到蚕成熟。如果蚕没有成熟,搭空棚是不吉利的。搭山棚禁止赤膊上阵。

拳击船和船拳击

拳击队队长在水面上停泊多年。锣鼓声中,船上会有武术家,身着练功服,手持刀剑戟,“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乌镇的传统民间节目——拳船。

拳舟又称舟拳,相传始于南宋,在太湖流域十分盛行。旧社会乌镇水系发达,而太湖土匪盛行,政府在防匪上往往手足无措,无力保障地方安宁。所以船民渔民要自带民用刀片,聘请武术家,公开练武,既能练武强身,又能抵御湖匪。逐渐发展成拳击船。现代的拳击船已经没有了练武防匪的作用,但在船上练武健身却作为一项传统活动流传了下来。

乌镇的拳船已经传了五代,练过的武功都是少林北派的。有少林拳、少林棍板凳拳等50多套拳法。拳手们每天在这里舞枪弄棒,发扬“以武会友,强身健体”的宗旨,也为到访乌镇的四面八方游客送上一份当地的武术盛宴。

高杆船

与养蚕乡习俗相关的一种娱乐形式,是当地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在停泊在河上的大船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石臼,上面插着一根巨大的竹子。竹下有四根短竹从四个方向固定,表演时有几个壮汉协助控制主杆。当表演者爬到竹竿顶端时,竹子会弯曲成90度的弧线,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摇摆,让观者的心为之一颤。高杆船的表演者通常穿着白色的衣服,象征着蚕宝宝的形象。表演有金丝猴望月、鸽子翻身、倒蜻蜓、单臂吊等,惊险精彩。

以往拳船、扁舟表演一般在清明节前后的农闲时节进行。为了让游客领略江南风情,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可以在东栅景区的石河上看到高干后裔的精彩表演。江南是水做的,四季弥漫的水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滋润。在水乡,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惬意的两件事就是“包水”和“包水”。这句俏皮话的意思是在浴室洗澡,在茶馆喝茶,可见喝茶是一种渗透在水乡人骨子里的享受。每天清晨,江南水乡的风韵,都在这一卷卷的水烟中如魅般进行。

历史上,乌镇的茶馆有60多家,坐落在城中的访禄阁、三义楼、长椿楼、逸东天楼、岳明楼、田芸楼规模大,档次高,饮茶者的地位也很高贵。分散在四扎、东南、西北的小茶馆的顾客都是来镇上做生意的农民。两者各有特色,前者俗称街村,更显优雅;不过后者俗称村落,更接近水乡的原汁原味和淳朴。村里只在上午做,街道经常在下午做。最负盛名的“访陆阁”茶馆不仅出现在文学大师茅盾的作品中,而且因茶圣的陆羽两次拜访茶馆老板陆通的传说而闻名。

茶馆之所以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延续至今,作为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自有其原因。有的茶客在早市后进入茶馆,随意与围坐在桌旁的邻居攀谈;有的人一到早市就进茶馆,生意在临街的茶几上交易,悠闲地喝茶,慢慢讨价还价。在信息传播落后的时代,茶馆是信息交流和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场所。茶馆是一个小镇的“新华社”,各种消息都在这里发布。大到长江洪水,小到蚕宝宝长势喜人,小到李家讨媳妇,张家的花猫生了五只崽...热闹喧闹,却又乐趣无穷。虽然村里的广播、报纸、电视也成为了最快的新闻传播渠道,但是喝茶的人还是喜欢去茶馆聊山海,那种零距离的交流真的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寒冷的冬天,灶火旺,满街飘香,一派美丽的冬日景象,一场美食盛宴。

古代江南市镇以“百户为方,万户为城”。“广场”曾是乌镇的一个居住单元,也形成了乌镇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平日里,他们在附近走走,增进感情。在春节,富裕的家庭总是在广场上举行宴会,邀请邻居的朋友和路人分享新年的快乐。街坊邻居也沿街摆放桌椅,用木桌连接。

庚寅年春节,扎西景区再现旧时“长街宴”盛况,百米长街,百桌宴。根据当地传统菜肴,摆桌子,新鲜时令蔬菜,补上冬季大餐,让胃和你过一个传统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