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节气诗?小满
南风吹百草,草木深,茅屋小。
麦穗初,子娇,桑叶肥。
老人喜欢老熟,老婆知道季节好。
野生李唐鸦晚莺,海石榴红山鸟。
田家,谁高兴知道?我知道一个人回家不早了。
当我强壮时,我就老了。
这是最著名的描写小满节气的古诗。它的作者也是最有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南风吹原地百草,草深茅屋小:夏天南风吹原地杂草,草深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小茅屋。
麦穗初绽,幼儿娇媚,桑叶在饱腹处蚕食:已并拢的嫩绿麦穗在微风中摇曳,宛如孩童的娇艳可爱,犹如肥美的桑叶能哺育春蚕。
老人喜欢老熟,妻子知道季节好:老农只关心一年的收成,勤劳的主妇不知道此时田园风光的美好。
野李唐唱夜莺,海石榴唱山鸟:黄岩还在野李唐林中唱,山中的鸟儿也在红石榴林中婉转歌唱。
田家,谁高兴知道?我知道不早了:谁最了解这种田园的欢乐?那就是我。可惜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没能早点退休下乡。
当我身强体壮的时候,我就老了:现在看来,还不如趁我身强体壮的时候退休到乡下去;我还没退休,但身体已经老了。
欧阳修的诗属于典型的宋代“四时田园诗”。
“四时田园诗”是由被誉为“宋之祖”的梅首创的。在天盛九年(公元1031),梅写了一系列名为《田家四季》的诗,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描写了田家在不同季节的典型生活,从而奠定了宋代的风气。
《四季田园诗》多描写田家春耕、夏织、秋收、冬闲等劳动生活,以不同的季节为背景,犹如田园生活画,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味。
由于欧阳修这首诗属于“四季田园诗”,所以题目《春夏四季乐(下)》也明确提到了“四季乐”,可见“一”写的应该是春乐,“二”写的是夏乐;想必《第三》《第四》应该写在秋冬。
可是我找遍了欧阳修留下的全集和编年史,也没有找到“秋冬四季两首”。
既然诗名为《四季曲》,为什么只写春夏两季的“二首”呢?是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还在写,却忘了写两首秋冬的歌吗?还是说他写了前两首歌后,江郎没做到,后面的第二首就写不出来了?
谁能说欧阳修和宋代文学泰斗江郎不会写诗?况且写这首诗的欧阳修才52岁,不会老态龙钟。
原来,问题还是出在梅姚晨身上。梅姚晨是欧阳修的好朋友,他们统称为“欧梅”。他们相爱一生,在一起吟诗作赋30多年。你和我唱的诗总数已经达到148。
也就是说,《春夏两首》是欧阳修写的,《秋冬两首》是梅写的。欧阳修唱了《春夏四季归乡二首》,梅写了《秋冬永叔归田二首》。两人写的这四首诗,共同组成了一套新的“四季田园诗”,形成了新的四季田园诗图。
所以欧阳修本人也不必写“秋冬四季两首”。
类似的“四季田园诗”在宋代还有很多,如郭的《家的四季》、贺铸与崔若琢的《家的四季》等。诗人或以“田家施思”为命题写诗,或相互唱和四季田园,在宋代田园诗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个
从全诗《牧区四季春夏两歌(下)》来看,大诗人欧阳修陶醉在小满时节的田园风光中,南风吹来,青草茂盛,“麦穗初起”,“桑叶肥”
然而,欧阳修虽然在诗里把田园风光写得那么好那么美,但其实此时此刻,他诗里描写的画面都是满脑子的。因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人不在农村,而是在宋朝的都城开封。
写诗时,恰逢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1058)。
此时,52岁的欧阳修当时是“右谏大夫、知识专利、史馆编纂、翰林学士、出版唐书、秘书阁秘书。”从这一系列光鲜亮丽的头衔,尤其是负责起草圣旨的高,可以看出欧阳修此时正处于仕途的上升期。不久之后,他将“拥有龙图阁学士学位,拥有开封府知情权,并担任几内亚农业大使”。
实际上,从写诗到熙宁四年(公元1071)宋神宗退官的十四年,欧阳修正处于事业的全盛时期。此后历任礼部侍郎、枢密院副公使。嘉祐六年(公元1061),更高为副丞相。
作为一个官场中人,欧阳修为什么会想退休,做一个田园中人?作为开封的城里人,欧阳修怎么会想当乡下人呢?环境这么好,仕途这么通达。欧阳修怎么会在诗里写他最懂田园快乐,身体好就该早点退休?
表面上看,欧阳修认为城里人不知道村民的疾苦,不知道白天黑夜的黑暗,不知道饥民的饥饿。
矫情,相当矫情。鉴定完毕。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真的这样看待欧阳修,欧阳修一定会笑我们太年轻太单纯。
其实只要深入了解欧阳修的仕途经历,设身处地为欧阳修着想,考虑他当时面临的官场处境,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首先,欧阳修是真的想退役,他也真的做到了。
他的正常退休年龄是70岁。然而,当他在宋神宗西宁(公元1071)七月年仅65岁时,他就退了官。
他计划了很久。
早在他写下《春夏四季歌》流露出退隐之志的八年前,在隋炀帝二年(公元1050年),欧阳修44岁的时候,就和好友梅约好,一起在颍州买了一块田,作为将来退隐下乡的地方。
至平四年(公元1067年),61岁,到了副丞相的位置,丞相之位唾手可得之时,欧阳修坚决要求,不得不放手,“除文庙学士、刑部尚书、博州知事”,这是他最终退隐乡间的关键一步。
熙宁三年(公元1070),“公初,有太原之令,往阙朝见。中外之望,朝廷待公。论龚第六章,我坚决不拜,惟请知蔡州,天下无不叹公之气节。”欧阳修再次拒绝了丞相的任命。
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要求得到一个正式的职位。“公在博,刚满六十岁,官职六品,不从。你去蔡,请你坚强,不能得公意,可以退。”史称欧阳修此举“近百年来闻所未闻,天下学者无不仰视惊叹”。
他的同事也表达了他们的钦佩。北宋名臣韩琦称赞“公之进退,远在先贤之前”,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称赞“功名之成,居无定所,进退之源,豪气之灵气,不与异物同腐,总顾之美中嵇山一面”。
是什么让欧阳修如此坚定,如此执着地离开官场,退隐农村?
这不仅是因为他最了解田园生活的乐趣,而且主要是因为他深深体会到了官场的危险。
从天盛八年(公元1030年)欧阳修为宋朝朝廷效力四十年,从他被封为侍郎将军、试做省校秘书、在西京为官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退官。
但在贾佑第三年(公元1058年)写出《园中四季歌》之前,他的仕途并不平坦,两次被贬谪。游静三年(公元1036),被贬夷陵,七年后才被召回京师。李青五年(公元1045),贬滁州,迁扬州、颍州、应天府,十年后才被召回京师。
人生有多少个十七年?多年的贬谪和险恶的官场至少部分扼杀了欧阳修的野心。因此,他在颍州买了土地,为他将来的退休生活打下了物质基础。
写了《春夏四季歌》后,在皇帝的信任下一路高升。虽然他“走”的野心不减,但还是“浪费了我的生命”,他还是有点犹豫。直到,他的政敌在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向他射出了最毒的一箭。
这就是著名的“大儿媳案”。这年二月,御史彭思永、蒋上书,说欧阳修“薄幕丑”,与大儿媳吴有染(说欧阳修儿媳的称呼实在低俗),政争演变成人身攻击。
“大儿媳案”爆发后,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欧阳修9次上书皇帝,要求彻查此案,为自己开脱。也深知欧阳修的政治处境,主持公道,在诬告者拿不出证据的情况下,对彭思永、蒋进行了严惩。
在这次事件中,欧阳修特别痛心的是,直接诬告他的姜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不仅是一个单枪匹马的学者,还是一个单枪匹马的建议者;在背后支持蒋诬告的范纯仁,后来直接上书批评欧阳修是“豺狼”、“恶人”,说他“以其道悦人,以其利负先帝之责”,也是他的终身好友范仲淹的亲生儿子。
范纯仁对欧阳修的攻击无可厚非。我爸爸对你好,那我爸爸的儿子也会对你好?你不是我爸爸。这个基本上,非常难。
但是姜值得一谈。在科举时代,文人最看重的是师生关系。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穷人,你已经“冷了十年”。是谁让你“一举成名”?他是科举考试的老师。
就举个例子吧。看看白居易是怎么做到的。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时,被时任礼部侍郎的高莹录取。从那天起,白居易对生活充满感激。直到白居易年老退休,高莹已经去世多年。白居易仍然认为自己对老师和后人不够感激,还在写诗提醒自己:“尚有遗风,高家门亭未酬。”
与白居易相比,作为门生的江在人生道路上提拔恩师时不仅忘恩负义,还带头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诬告恩师,相当自卑。据《宋史》记载,姜在历史上确有“清官”之誉。但以他对老师不道德行为的诬告,再有才华也是小人。呸。
呸完了江,然后说欧阳修。
作为老师,他被门生诬告;作为父亲,我被侄子攻击。这支用了四年的毒箭,终于把欧阳修伤得很深,“其志已尽”,更加坚定了他归隐的决心,“其志已尽”。
“大儿媳案”平息后的一个月,也就是至平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欧阳修放弃了副丞相的高位,以官文殿学士兼刑部尚书的身份了解了博州,从而实现了隐居的第一步。
而且欧阳修“一上马就知道回不了日本了”,拂尘而去,头也不回。
欧阳修是对的。如此门生,如此官场,如此京城,如此朝廷,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留下?
当然,欧阳修如此执意要求隐居还有一个原因,正是他在诗中所写的,那就是身体衰老的原因。
欧阳修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极度缺乏营养,后来又刻苦学习,导致身体虚弱。他在诗中自嘲说:“挽臂如骨。”
天盛八年(公元1030年),24岁的欧阳修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官颜姝看着他是个小伙子,其实是个“瘦子”。
明道二年(公元1033),欧阳修、谢绛、朱茵等人游览嵩山。27岁“最年轻”却“最疲惫”,可见年纪轻轻就疲惫不堪。
游静四年(公元1037年),刚刚三十出头的欧阳修已经是“思病白发”了。
从43岁开始,欧阳修就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而且经常发作,影响了阅读和写作:“眼睛昏花,多年来受旧病折磨,光环在侵蚀,眼睛越来越深,走几步都分不清人物”;
从59岁开始,欧阳修又患上了糖尿病。“自治两年以来,他口干舌燥,四肢瘦弱,尤其是膝盖。鞍马难走难骑。”
本来身体就不是一般的虚弱,再加上眼疾和糖尿病的双重折磨,这样的身体状态是容不得欧阳长期高强度的官场斗争的。只有退居农村,才是长寿之道。
就像他在诗里说的,他真的应该“求健康,求强壮”,不应该有退隐农村的野心,但他一直在努力失败。
当他终于下定决心退役时,身体再次崩溃,再也享受不到田园的欢乐。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七月,就在他退位一年后,欧阳修病逝。
他最喜欢的学生,苏东坡,对老师的仓促撤退颇为赞赏:“石是最有学问的,他听到了自己的话。”虽然这个世界上年纪大了很可惜,但是私底下乐得聪明,你得保护好自己。"
但作为欧阳修手下的学生,苏东坡颇感遗憾的是,自己的生命在老师退休时就结束了,没能“乞助而强”。
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偶像不是他的老师欧阳修,而是唐朝的白居易。在《醉白堂》中,他是如此羡慕白居易:“乞生时,隐退十数五年,每日与友人作诗饮酒,饱览山水园林,满屋丝粟,家中艺妓。”
在他看来,白居易一生中最聪明的事就是“乞生”。我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没有做到。所以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一生崇拜乐天。
二
“钉斗小而足,万物长而足,此处麦小而不全熟,故名”“四月中旬,小而足,物小而足”。
小满有三个等待期:一是苦菜秀,二是杂草凋零,三是麦秋。
小满节气的仪式感来源于两次祭祀。一个是“祭三神”,一个是“祭蚕神”。
“祭三神”是指祭祀掌管“牛车、水车、纺车”的神的仪式。每年小满周边,都是百姓用“牛车、水车、纺车”的时候。使用前举行“祭三神”仪式,希望“牛车、水车、纺车”使用后,风调雨顺,今年有个好收成。
“祭蚕神”是指祭祀蚕神的仪式。传说“小满”节气是蚕神的生日,“小满”也是小蚕孵化、桑叶生长的重要时间节点。所以要祭祀蚕神,祈求当年丰衣足食。
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牛车、水车、纺车,甚至春蚕都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要在“小满”节气中找到仪式感,真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