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天地,没有限制,没有尽头,我独自一人,我的眼泪掉了下来——慷慨悲叹的陈子昂。

陈子昂,字于波,子洲射洪(今四川遂宁市射洪县)人,初唐著名诗人。由于曾任右拾遗,后人称他为陈拾遗。

陈子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祖先有着慷慨大方的侠义作风。虽然他的父亲不是官员,但他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百姓有了纠纷,不去找政府,经常听他调解。陈子昂小时候很聪明,他也继承了父母的任侠精神。《唐人才子传》记载陈子昂“外表温雅,性情浮躁,对钱慷慨,对朋友忠厚”,且“十八年初,名不见经传,为财主,而任侠尚富。”也就是说,陈子昂虽然外表儒雅,但性格倔强,乐于交友,轻钱大方,有古代侠客的风范。

当陈子昂十八岁时,他不能努力学习。后来因为击剑伤人,突然醒悟,弃武从文。他许了一个愿,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联系,刻苦钻研经典,几年间精通数百部经典。

679年,高宗吊炉元年,陈子昂北上长安,入国子监学习,第二年参加科举,落第后回到家乡。永春元年(682年),他再次进京赶考,还是没有通过。直到文明元年(684年),他才终于成为一名学者。这一年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掌管朝政,与大臣商议安葬乾陵皇帝。陈子昂上书劝谏,他认为洛阳地势好,可以安放高宗的灵柩而不必迁回关中。武则天看了他的文章,赏识他的才华,任命他为“林泰正字”,很快就被提拔为“右补遗”。

《拾遗》是一部劝谏书,而陈子昂是一个诚实坦率、关心世事的人,所以他多次撰文,毫无顾忌。当然,他直言不讳的建议多次导致他遭到当权者的拒绝和攻击。

他主张弘扬文化,制止战争。他认为战争对国家没有好处,只对那些“奸臣”和“贪夫”有好处。当时的吴家把持朝政,多次利用战争谋取私利。陈子昂的言论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了多次斥责和降级。甚至,他还一度以“反党”、“反武侯”的罪名入狱。

陈子昂两次参军并去了北方。田童万岁元年(696年),契丹人李德忠、孙万荣等人攻占颍州。武则天派武攸嗣出兵打仗,陈子昂在武攸嗣幕府任参谋。吴友谊做事轻率,缺乏策略。第二年,他输掉了战斗。看到情况紧急,陈子昂要求带领一万名士兵作为前锋攻击敌人,但吴友仪拒绝了。后来,陈子昂又劝吴友谊,但吴友谊不听,反而把他降为军士。接连受挫,报效国家的愿望无法实现。他满怀悲伤,登上济北楼,在幽州城楼上写下了这句名言:

没有人能看见古代国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见来世的智者能看见。

只有无边无际的宇宙,无边无际,止不住充满悲伤的泪水。

他满怀报国之志,却屡遭汉奸打击。这一刻,他只能慷慨悲凉。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很有感染力,可以说是思古思今,吞山河。他在无限的时空里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生命的价值,全诗充满了震撼世界的浩然之气。

陈子昂一生郁郁寡欢,他的30多首诗歌《情缘》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例如,第二首歌:

兰若生在春夏,繁华在何!

你独自在森林里,朱有紫色的茎。

天色已晚,秋风生。

岁,中国摇摇欲坠,方毅不成功!

这首诗描写了兰若在春夏之间秋风起时凋零的命运,以此来表达他才华出众却无力报国的苦闷。

再比如第35首歌:

我是贵公子,真的一生爱才。

觉得时候到了就想着报效国家,拔剑打蒿。

西池定陵受阻,北单台湾。

登山见千里,乡愁悠悠。

谁说他不忘劫难,化为尘埃?

这首歌是他第一次上边塞时创作的,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以及他的抱负难以付出的愤懑和悲伤。

陈子昂的诗歌深受建安、正始诗人的影响。他主张改革初唐诗歌的纤巧习气,注重写诗的“盛”与“性”。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对初唐到盛唐诗风的发展和转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卢藏勇在《陈子昂文集》的序言中说:“当波浪被打破时,世界会突然改变。”元好问《诗论》说:“沈宋横贯书法领域,齐梁未废初风流。论功过,若与吴平起平坐,合铸金铸。”

阳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亲年事已高,辞官回乡。他父亲去世后,他在家服丧。吴三思唆使射洪县以罗志罪名指控段建,并诬陷迫害他。陈子昂冤死在狱中,年仅41岁。

这位正直慷慨的诗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鲁藏在《陈子昂传》中用它来说,他在狱中用蓍草为自己算了一卦。占卜完成后,他仰望天空,叹息道:“如果命运不保佑我,我就快死了!”

《唐代贤才传》对他的评价是:“自古以来,才大或难用。大象有牙齿,卒焚其身。信不信,子昂叫伊!”辛把比作一头大象,因为它的象牙珍贵而被捕杀。那么陈子昂的悲剧命运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