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文化有哪些元素,山西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一、山西传统文化元素和习俗1。歌剧
山西有哪些传统文化(山西有哪些民俗文化)
山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传统戏曲的摇篮”。到了汉代,山西出现了戏剧。元代时期,山西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据1980调查,山西地方剧种有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2.增仓节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山西讲究好进好出:店里要添菜,坛子里要加水,门口放些煤,做镇宅;年长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买大米和面条,以确保全年的温饱。
3.山西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具有“威风”的特点:锣鼓的配置、乐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彰显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世民在霍州与刘武周作战,击鼓、敲锣收兵,取得胜利,因此有威望地流传下来。
4、面团造型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民间称之为面花。在仪式和除夕等民间节日中,它被用作礼物、祭祀、庆祝和装饰的象征或标志。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由悠久的习俗积淀而成。
5.旺火
这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习俗,主要在山西。据说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根据煤炭开发利用的历史推断,现代的旺火之风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古代就已经渗透到习俗中,于是在陕北形成了旺火之风。
它在除夕和元宵节举行。家家户户的院子前,都要用大块的煤垒一座塔,叫做旺火,以示吉祥,祝贺一年四季兴旺发达。
二、山西简介山西省位于黄河流域中部,以雄伟的太行山为天险,东邻河北省;西部和南部被黄河切割,面对陕西省和河南省。它北跨长城,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山西因属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汉、赵、魏三分天下,故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3491.56万人,辖11个设区市和17个县级行政单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形学
山西的版图轮廓是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东北地势高,西南地势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山谷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有丘陵,有梯田,有平原,山多河少。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和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m以上,最高点是五台山主峰叶窦峰,海拔3061.1m,为华北最高峰。
气候
山西地处中纬度带腹地,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日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温差大、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年平均气温在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由盆地向山区。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58-621mm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量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全省降水量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
表面产品
全省东西长约682公里,宽约385公里,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
矿产资源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5年底,已发现120种矿产,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63种。与国内同类矿种相比,我国资源储量最大的矿种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白云石五种。主要矿产有煤炭、煤层气、铝土矿、铁矿石、金红石等32种,居全国10位。其中,煤炭储量2709438+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位;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304.09亿立方米,在国内首屈一指,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保有资源的32.44%;铁矿种类多,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在山西省中条山区,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储量426.38万吨,居全国第二。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相对集中。而重要金属矿物富矿贫矿,伴生矿物多,单矿物少。
植物资源
山西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山西的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分布区,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木为主,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中部以针叶林和叶肉灌木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生分布区,为大森林分布区;北部和西北部为温带灌木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为长芒草、旱蒿、柠条和沙棘。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南方红豆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药用植物10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比较有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2015年末,全省森林面积28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