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基本内容
《夏·郑潇》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四百余字。其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记录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及相关的重大政治事务,特别是生产上的重大事件。书中反映的当时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和园艺作物的种植、养蚕、畜牧和采集、渔猎;养蚕和养马受到高度重视;马的阉割、蓝染和桃、杏等园艺作物的种植都是首次记载。夏的句子和甲骨文一样简单,多为二字句、三字句或四字句。它的时间指示标志主要是动植物的变化,用来指示时间的标准星象是一些容易看到的亮星,如陈深、织女等。
夏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占星记录。四季和节气的概念还没有出现[1]。《夏郑潇》记载的生产项目包括农耕、渔猎、采集、养蚕、畜牧等。,但没有提到“一切”,反映出社会分工还不发达。这些都说明夏的历法是原始的,时代是古老的。
相传于霞曾“授夏于州”《礼记》载:“子曰:欲观夏道,故为之尴尬,而不足;我必须在夏天。”郑玄写道:“夏四时之书,亦为郑潇所存。”《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在夏时,士多传夏郑潇之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在春秋以前就已出现,春秋时齐仍在使用。夏和范楚瑜认为,《夏经》成书的时间可能是商代或商周时期,最迟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的齐人所编录。它的内容保留了夏朝的许多东西,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和农业科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传》是战国时人写的。
关于夏所反映的地区,夏认为经文中有明显反映淮海地区物候的记录,说明是淮海地区的产物。但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