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元素

“云纹与国运相连,语境与国家语境相连。”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和发展的廉洁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俗话说“不要老实,不要老实,不要被污染,要干净”。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尊老爱廉的传统,激发了人们廉洁自律、廉洁用权的自信,推动人们不懈追求廉洁的政治目标,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先进政治文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了丰富营养。

廉洁文化的形成源于高度的廉洁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觉的除污自净意识,尊老爱干净。儒家经典《李周·田·关晓载》中有“六诚”之说,“听政六策,治群臣。一是诚善,二是诚能,三是诚敬,四是正直,五是诚法,六是诚辨。”“是以六事而诚”,把“诚”作为考核官员政绩、判断优劣的标准。传统社会清官情结中所蕴含的廉政意识,在于其自身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意识。历史上,人民期待并支持清官,官员也以清官为道德追求。历代也有许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在选拔和考核官员时注重廉政评价和道德要求。历代正史也是清官的传记。司马迁写的正史传记,在中国是第一部。二十四史中有二十篇有官宦传记,记载了五百多人。官员因政绩突出受到朝廷表彰,因造福地方受到人民爱戴,因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被载入史册。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正是“苏独立,横而不流,无私,巍峨”,他们的气节和道德修养,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官员群体中,而且在民间社会中,都成为典范。很多家规都包含了“诚信”的要求,也警示后人不要沾染腐败。这种内在的约束和文化的传承,最终使诚信成为人们最自觉的文化元素,并将诚信的意识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

诚信基因的价值在于增强诚信和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诚信基因有文化自信作为内在支撑,必然形成强大的诚信、自信、正直。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志在天下”。《庄子·耕桑初》说:“以天下为笼,鸟无所逃。”与世界相比,足见心胸之宽广。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感觉是把民族国家放在第一位,把小我融入小我。一个人如果对世界感兴趣,就很难被利益迷惑;一个人立志于天下,就会无所畏惧,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养成强大的自信力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屈原在《楚辞》中说:“志存高远,还怕什么?”朱在《楚辞注》中评论说:“君子遇事,心不为外物所动摇,志不为细枝末节所收窄,无所畏惧,所遇而能知足。”可以说是一个明确的解释。汉代刘向在《说袁志公》中写道:“治官不私,于公不利。”清代曾国藩说:“君子以明天下为己任。”所有这些人都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这个世界。志向是信仰和信念。你向往这个世界,就不会为物喜,也不会为自己悲。胸怀天下,自然自信,诚实自信是一样的。所谓“官不怕我严却怕我廉,民不满意我们的能力而为我公”,坚定、廉洁、自信才能让人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