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不好的文化习惯吗?
首先,血淋淋的事实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2019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的通报》(安委会办公室13号):
2017,湖南岳阳经济开发区“1.24”(腊月二十七)发生一起重大事故(死亡6人)。2018云南玉溪通海县(2.15)(大年三十)发生4人死亡,山东省枣庄市(2.19)发生3人死亡的重大事故。2019春节期间,2月5日(正月初一),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发生一起特大烟花爆竹事故,造成5人死亡。
春节期间,这条鲜活的生命被夺走,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致残的人不计其数。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烟花爆竹极其不安全。从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到燃放,安全事故频发。如201965438年2月4日7时32分,浏阳碧溪花炮制造有限公司13车间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13人受伤(另有4人轻伤,未住院),直接经济损失13。(引自新华网)
第二,为什么一个小县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天经地义的事?
湖南邵阳绥宁县从2014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二燃放。全县居民拍手称快,大力支持,自觉服从,禁放烟花爆竹的实施异常顺利。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烟花爆竹在这个县屡禁不止。结果烟花爆竹屡禁不止,这次却彻底禁了。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烟花爆竹成了小县城的公害。比如,因烟花爆竹受伤的人很多,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频频发生,很多生病的老人因为烟花爆竹发出的噪音而无法休息,或者失去生命,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烟花爆竹制造的垃圾堆积成山,等等。居民苦不堪言,禁放烟花爆竹再次被提上日程,当然很自然。
三、烟花厂商将烟花推向自我毁灭。
既然说到传承历史文化,就不得不拿传统烟花和现在的烟花做比较。唐初,人们将火药装入竹筒,用铅丝点燃,发出比烧竹节时更大的响声和烟雾,驱邪散瘴气。到了宋代,人们开始用纸卷包(火)药,编成串,叫“炮”,后来又改成鞭炮。这种制作鞭炮的传统工艺已经延续了近千年。从此有了比鞭炮还大的卷纸做的管子,里面装满了硝基磺酸,取名为大鞭炮,也叫春雷。在古代,鞭炮主要是响。
20世纪80年代初,电光枪被发明出来,它具有闪光和声音效果。这两种还是传统鞭炮。现在的鞭炮是用氯酸钾和硫磺或硫化物混合的。氯酸钾是烟花爆竹生产中最常用的氧化剂,是一种强氧化剂。这种药剂制作的鞭炮事故多,破坏力大。虽然国家已经将药物列为禁用药物,但非正规厂家和作坊仍在私下使用。正规厂家和传统鞭炮制作的鞭炮威力是传统鞭炮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除此之外,传统的大小鞭炮,两端都填有小土,主要是纸,土也是粉状的。现在鞭炮里面装了很多土,变得凝固了。传统鞭炮放完,土里不见的只有纸屑。现在放完鞭炮,地上只看到泥土,很少有纸屑。目前小鞭炮的破坏力是传统大鞭炮的好几倍,大鞭炮的破坏力不亚于小手榴弹。一些劣质鞭炮带来的固体土壤,好像是手榴弹里的弹片,没得商量。以前可以用手捏着尾巴放小鞭炮。现在,谁敢把小鞭炮放在手里不炸掉手指?现在鞭炮不仅产生垃圾,化学物质对空气和土壤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第四,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已经失去了文明。
过去,人们在春节期间主要燃放鞭炮。除了大型活动,如元宵节,几乎从不燃放烟花。所以,燃放烟花不是历史文化,不存在传承的问题。而且放鞭炮的民间也很有节制。比如大年初一开家门,多数地方放十二个大鞭炮,两串小鞭炮(一串是一千或者五百),十几串。祭祖拜年的时候,一般会放几个大鞭炮,几串小鞭炮,但不多。
现在不同了。烟花爆竹放在一起,越多越好,成堆摆放。现在民间鞭炮基本上已经淘汰了,都是响亮的烟花代替了跳水。用纸封的小串鞭炮越来越少,都用大圆鞭炮,越来越大,破坏力也越来越强。有些地方在放鞭炮的时候,互相较劲,比拼实力和竞争力。当它们被点燃几个小时后,它们充满了火焰和烟雾。还有,央视春晚敲响新年钟声后,除夕夜零点,全国城乡都在燃放烟花,烟花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时间。其实以前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没有这样的习俗。这些也是历史文化吗?难道这几十年养成的坏习惯不值得我们继承吗?
总之,烟花爆竹直到今天已经失去了传统习俗的味道,除了鞭炮声,已经面目全非。我不反对春节按传统习俗燃放鞭炮(不包括烟花),但我反对使用破坏力大、污染大的鞭炮。如果真的要传承历史文化,就要用传统的方式做传统的鞭炮,用传统的方式放鞭炮。那才是真正的历史文化传承。我不认为新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不好的文化习惯。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近几年来,历年都有燃放烟花爆竹,但主要原因是过年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火灾造成的一些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所以相关订单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