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什么氛围?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元日》:鞭炮声一岁,送暖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鞭炮声中,旧年已过;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正忙着取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
这说明鞭炮声一波接一波地响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透着一股过年的热闹繁华气氛。
扩展数据: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拜丞相,开始自己的新政时写的。1067年,宋神宗继位,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随即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讲师,以摆脱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辽、西夏的不断侵扰。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一而再、再而三入右”,王安石随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他投身政治,主持变法。同年过年,王安石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春节,联想到变法之初的新气象,便带着感情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欣赏
这是一首关于古代迎接新年的即兴作品。它以民俗为基础,敏感地吸收了春节期间普通人的典型素材,抓住了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号,充分展现了年货节的欢乐气氛,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王安石的诗充满了欢快和积极的精神,因为他当时是宰相,正在执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在他的任期内,就像人们用新的代替旧的一样,他废除了旧的政治,实施了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体现在他的诗里就特别欢快。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本名符节,人称半山居士。他被封为蜀国公,后改为靖国公。世人也称之为“王”了。江油人,汉族,北宋临川县盐步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李青二年(1042),中进士。嘉祐三年(1058),写了几千本书,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熙宁二年(1069)在宋神宗参政,推行新法。第二年,我对这本书表示敬意。熙宁七年(1074)罢官,次年改任丞相;熙宁九年(1076),又罢兵,退守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蜀公。后来改称晋景公。
在位期间,他和儿子王侃、吕惠卿对《诗经》、《尚书》、《周官》进行了注释,并称之为“三经新义”。他的文笔苍劲有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是苍劲的,清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