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几个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目前,农历正月初一在历史上被称为香格里拉,元日,三超,正日,陈元,新郑,新币,元旦等直到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政部的呈文中提到“拟将农历元旦定为春节”,春节的说法才逐渐传开。
春节是祈求新年、家人团聚、人们娱乐和狂欢的日子。有拜年、放鞭炮、绕神等各种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元宵节、小正月、元宵、上元节等。古人把“夜”叫做“夜”,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节”。
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中国人民有一系列传统的民间活动,如看灯笼,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和燃放烟花。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为古代未婚男女提供了通过灯笼相识的机会。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又称踏青节、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清明节有两个内涵:自然和人文。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祖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结合了寒食和上思节的习俗,如祭祖、扫墓、郊游、寒食等。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端午节、中秋节、龙舟节、正阳节、天中节。
最初,它是由南方吴越的祖先建立的,用来祭祀龙的祖先和祈求辟邪。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
端午节有挑龙舟、挂艾草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
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又称为七巧日、七姐妹节、女儿节、乞巧日、七娘会、桥西节、牛牛妇女节、七夕节,因祭祀七姐妹的活动在七月初七举行而得名。
七夕之夜,女人向织女求助。因为“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一天当作中国的情人节。
民俗有:巧斗、拜七姐妹、求嫁等。
中秋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俗上叫七月半,佛教上叫兰花节,俗称鬼节。
七月十五不仅是民间赏秋祭祖的节日,也是道教的中秋节和佛教的安息日。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祭亡、烧纸锭、祭地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中秋节、中秋节、月亮崇拜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是从古代对秋天月亮的崇拜演变而来的。
中秋节、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持续了很长时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易经》中“九”之数为阳,“九九”与“九九”之数都重要,故称“重阳”,又因日、月相遇九,故称“重阳”。
有登高祈福、秋赏菊花、佩戴山茱萸、祭神祭祖、办寿宴等习俗。传承至今,增加了尊老等内涵。
冬季至日(公历65438+2月21或22)
又称短日、冬节、分年、冬拜等。,是四季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有一种说法是,冬季至日大如一年,所以它被称为“子年”或“小年”。
冬季的至日是太阳南行的极限。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北半球的白天会逐日增加。
在冬天的至日,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俗称“腊八”,古代十二月祭祀“神灵”称为腊月,所以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
腊八是佛教中的盛大节日之一,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为道的日子,又称“法宝节”、“佛道节”、“道会”。
这个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
也称年夜饭、新年夜、新年夜等。,是年末的最后一夜,意味着辞旧迎新。
除夕是辞旧迎新、全家团聚、祭祖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祭祀祖先在中国,随着清明节,7月30日和重阳节。
除夕这一天,自古以来就有祭祖、守年夜饭、吃团圆饭、压岁钱、贴新年祝福、挂灯笼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