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等待天气的一些疑问

第一次看到“等天气”这个词,是在一个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微信官方账号里。微信官方账号的一篇文章谈到了中国的传统气质,认为中国传统的十二法与天地自然规律的结合,是在把宇宙的元音模拟成真正的天籁之音。在解释原因时,作者的主要依据是候天术,他认为十二定律是根据候天而定的。

什么是天气等待?《后汉书·史记》中有描述“候天之法三重,门闭,必满烦恼。”以木为案于室,各法一,内高外低。从其定向,为其加律,以灰抑其内端,按历待之。气达到顶峰时,就在灰烬中运动,气运动时,就在灰烬中消散,人和风运动时,就在灰烬中聚集。在殿中等候,用玉法十二。只有第二个是候车站台。用竹法六十日,待日如其历。“意思是在一个三重密封的房间里,把缝隙堵住,挂上缂丝,保证空气流通顺畅,把律管放在桌子上,装满熟化的灰(熟化的灰就是芦苇杆里的薄膜烧出来的灰),然后等待节气的到来,节气来了,律管里的灰就会飞出来。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觉得很神奇。“节气”一词的含义是,在天空中,太阳的纬度就是“节气”;在地球上,阴阳盛衰为“气”。节气可以通过飞尘现象来观察吗,就像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可以通过潮汐现象来观察一样?刚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但是上周看了王玉民的书《候天——古代概念中天地之间的联系》,就对候天产生了一些怀疑。首先,天气等待技术被用来测量节气。如果天气等待技术是如此准确,我们国家的古代法律将有非常高的准确性。第二,历史上有很多人尝试过这种做法,但很少有人能履行;第三,十二律中,黄钟到钟的旋律管长度依次缩短,但对应节气中的阳并不是越来越强。在冬季至日,阳生长,在夏季至日达到最强,然后减弱。如果旋律管的长度与之对应,那么它的长度就不应该依次缩短。

圣贤乐以适天,礼以配地。等待天气是气质、天文、历法的纽带。所谓律动和历法两种技术都诞生于黄钟,古代度量衡也与之有关。天气等待技术可能不准确,但它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我们的良好愿望,以制定一套人类规范的天地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