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距离短,所以太阳辐射减弱较少。太阳总辐射量全国最高,年总量5000-8000 mj/m2。比同纬度东部大2000-3000 MJ/m2。年总辐射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西藏东南部小于5000 MJ/m2,为低值区,而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年总辐射可达7000-8000 MJ/m2,为高值区。?
总太阳辐射力是入射到水平地面上的直接和散射太阳辐射的总和。青藏高原年直接辐射总量在3000-6000 MJ/m2之间,比同纬度平原地区高2000-3000 MJ/m2。高原地区的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青海阿里地区为高值区。特别是像1249.iw/m2、1259.5W/ m2这样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在青藏高原已经观测过多次,在东部平原绝对不会发生。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燥洁净,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很少,所以在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比东部平原小。散射辐射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和直接辐射,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与干燥洁净的大气和云量等有关。因此,散射辐射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风沙大的柴达木盆地和阴天较多的那曲、玉树,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作物生长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综上所述,到达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能量约占太阳总辐射的一半,其中只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线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和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高原的耕作措施和管理水平很低,但冬小麦和绿树的产量能达到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和紫蓝光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高于其他地区有关。此外,计算表明,波段越短,海拔越高,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区,尤其是紫外波段,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区。就各波段的绝对数量而言,高原要远远高于东部平原。比如紫外、可见、红外波段的能量分别是苏州的2.9、1.6、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4-9月红外、可见光和紫外波段的太阳辐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紫外辐射在太阳总辐射通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藏北和阿里观测到的紫外辐射及其占总辐射的比例比其他地区大。那曲(海拔4500米)中午紫外辐射瞬时值为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说明晴天高原晴朗。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的升高,各波段的辐射强度增加,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变化不同。紫外波段会上升,可见波段略有下降,红外波段下降更多。?
二、气温低,日变幅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气候特征。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和青海高原南部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一条等温线与等高线重叠,形成一个封闭的低温中心,是青藏高原的最低气温,也是北半球同纬度的最低气温。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其他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漫谷、柴达木盆地相对温暖,年平均气温3-5℃。?
青藏高原的日温差大于同纬度东部地区,表明其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日较差约为17℃。即使在日较差较小的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流域、青海东部,日较差也大多在14℃左右。高原地区的日较差与地形、植被和湿度有关。比如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白天气温急剧上升,夜间地面辐射强,日较差比较大。多雨的藏东南,白天升温不高,晚上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较少,昼夜温差小。?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不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年较差不同。总的来说,年变化幅度北大南小,西小?
青藏高原的年温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小4-6℃。高原年变幅小的原因是夏季气温相对较低,冬季不会太低。尤其是藏南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局部地区升温明显。所以冬天比较冷,导致全年气温变化不大。?
三、降水少,地区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从藏东南的4000多毫米到柴达木盆地西北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降水量只有17.6mm,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00倍左右。以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帕西加特为例,降水极其丰富,年均降水量4500毫米,是中国降水最多的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呈东西走向,缅甸西部那加山呈南北走向,形成西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每当夏季来自孟加拉湾的暖南风气流冲入马蹄形地形,就迫使气流转向气旋式弯曲,这从马蹄形内站的地面风向频率就可以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的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帕斯加特正好处于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容易造成充沛的降水。回到雅鲁藏布江以北,深入高原腹地,降水量急剧下降,雅鲁藏布江沿岸降水量可达400毫米,比盆地两侧的山麓地区还多。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和雅鲁藏布江之间,是一片狭长地带,雨水很少,年降水量不足300mm。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作用,由南向北的暖湿气流受阻,气流经过高大的山脉上空,下沉变暖,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是“雨影区”,是西藏比较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受切变线和涡旋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藏北成为多雨中心,气候相对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和怒江下游以西是青藏高原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00毫米..祁连山东南部也是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在500 mm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在200-500 mm左右,高原东部三江河谷横断山区降雨量不足400 mm,尤其是怒江河谷,是著名的渔歌河谷,有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木。被河流切割的地区,如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年降水量可高达1000 mm,随高原海拔升高而迅速减少。?
4.高原气候区有什么特点?
根据温度和湿度指标,结合植被并考虑大地形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将青藏高原划分为亚寒带、温带、藏东南海拔较低的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北缘山地,高原气候区根据水分状况进一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气候类型。这里仅对西藏东南部山区的高原气候带和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描述如下:
(1)高原亚寒带。总的来说,它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通天河源头以东的冈底斯山,包括西藏那曲到青海阿尼玛卿山和青海东南角,面积广阔,平均海拔4500-4800米,期间< 10℃的天数不到50天,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青海主要牧区之一由于寒冷,种植的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成熟。该地区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利用当地有利的环境和零星的山谷地,可以在较低的海拔种植绿树和土豆。但该地区西部有大风和沙尘暴,是青藏高原的大风区,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危害。需要指出的是,在高原亚寒带,部分地区,如羌塘北部、阿里北部和通天河源头以西平均海拔4800-5100米的地区,全年没有气温稳定通过> 10℃的天数,日温差非常明显,为15-19。年降水量约为65,438+000 mm,主要为固态的雪、霰和冰雹。该地区具有高原寒区、气候干燥的特点,冬春季大风,气候极寒,无农作物,植被稀疏贫瘠,目前几乎没有开发利用价值。?
(2)高原温带。西藏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拉东段一线是高原温带与高原亚寒带的气候分界线,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气候分界线。这条线南北气候明显不同。从生产实践看,这条线以北是广阔的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绿树、小麦等粮食作物基本未成熟,但这条线以南的粮食作物基本成熟。另外,这个界限一般是天然林与森林、草原的界限。“高原温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东缘,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高山河谷,喜马拉雅山中段以北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杨妮河、年楚河流域的较宽河谷,青海境内的聂水河、黄河流域。这一带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平均海拔2700-3700米,> 10℃的天数在50-150K之间,年降水量400-600 mm,西部比东部干旱,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绿树、豌豆、油菜等。在西藏南部河谷和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种植小麦可以获得高产,当地小气候较温暖,可以种植暖性作物,灌溉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主要气象灾害为春旱和低温冻害。?
(3)藏东南山区的亚热带和热带北缘气候。青藏高原东南角海拔极低,气候异常暖湿,具有热带北缘和亚热带气候特征,与高原气候不同。藏东南是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外缘的低山地区,山谷从1000米到100多米,为热带北缘山地。夏季受西南气流影响,降水充沛。冬天,寒冷的气流被高大的山脉阻挡,温度远高于同纬度地区。年平均日温度几乎> 10℃。这里气候异常温暖湿润,下部是热带常绿雨林和季风森林。可以种植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一年可以收获三次。该地区的温度等值线和降水等值线大多沿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弯曲河谷呈树枝状分布。崩塌以南海拔5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0℃以上,年降水量2500-3000毫米,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有利的地形和环流形势使这一地区的气温远远超过同纬度的气温,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最北的热带地区。这里冬天很暖和,比同纬度东部地区高3-5℃。旱季虽然降水少,但云雾环绕,湿度大,有利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长。该区年较差的日温差较大,春季温度低于秋季温度,表明该区气候非常海洋性。该地区降水丰富,降水量随海拔呈线性增加。最大降水高度海拔3500米左右,南部降水量2500毫米以上,湿舌沿雅鲁藏布江向北延伸至高原,形成狭长的雨带。由于降水日数多,平均降水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容易引发山地灾害。虽然这一地区气候资源丰富,但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弯道沿线的河谷几乎没有可耕地,限制了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5.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中国西南部,被称为“世界屋脊”。南起27 N,北至40 N,纵向跨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幅员辽阔,地势高,是世界上其他高原无法比拟的。如此雄伟的姿态不仅使其形成了非纬向高原气候,而且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和东亚季风环流起到了屏障作用。同时,它对造成我国东部暴雨或大暴雨的西南低涡的生成也有重要作用。?
第一,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3-4公里以下的西风气流分为南北两个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部的天山地区和新疆中部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股气流绕过新疆北部时,与南部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变成强大的西北气流,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影响,并向南延伸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形成一股西北气流,使南亚本已干燥的西北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因为世界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后,转向西南气流,穿过我国云贵高原,继续向东北移动,直至长江中下游。这种来自低纬度的暖空气流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股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交汇向东流动,形成北半球最强的西风带。这种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图像上看到的云总是自西向东移动,其驱动力就是这种西风)。同时,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正好处于两股气流之间,风力弱,空气稳定,成为阴天天气的“死水区”。夏季北半球西风带北移,西风带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快速北移,气旋活动频繁。中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进入雨季。10月以后,西风逐渐南移,偏南的西风气流重新出现,夏季风撤退,冬季风控制中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隔,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那样的话,中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产生的明显热效应,这种热效应直接影响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降温快、降温快而成为低温高压中心。这个中心一方面加强了高原南侧西风南支的气流;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叠加在蒙古高压上,进一步加强了冬季风的力量,加大了我国东部的南北温差。夏季,青藏高原上有一个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强烈吸引了来自南亚的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了西南季风的影响,给江南北部和江淮地区输送了大量降水。特殊年份也可影响川西、陇东。与此同时,在高原的海拔高度经常会形成一个暖高压。当这种暖高压东移时,往往会给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省带来干旱天气,结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转为伏旱。如果这个暖高压位置偏西,长江中下游、四川东部、贵州等地多雨。但四川西部、华北雨水较少;如果地处北方,长江流域干旱多雨。南面,长江流域多雨多涝。?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作用,直接阻断了我国西部对流层低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冬季,冬季风被阻挡在高原北部,使我国西北内陆的冷高压势力更强,使冷空气南下东进的途径变得困难;位于高原南部的印度比其东西纬度地区气温高,气压低,全年气温较低。夏季青藏高原阻止西南季风北上,使得来自热带印度洋的大量暖湿气流只能停留在南亚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角。一部分席卷高原东南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进入我国西南地区。华中、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而西北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作用,干旱少雨。?
此外,造成我国东部暴雨或大暴雨的西南涡位于青藏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热效应的存在,可以使高原上空的大气产生热对流,使高原上空的云泡聚集,成为云团、云带或云带,最后在南方西风急流的吹拂下,以跳跃的水平运动移出高原,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量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