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可以用中药治疗吗?气血两虚可以用什么手段治疗?
五脏气虚、气血、阴阳的辨证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虚证,但始终离不开五脏,五脏的辨证无非是气血阴阳。因此,虚症的辨证应着眼于气血阴阳,针对五脏虚。
一、辨证要点
五脏气虚、气血、阴阳的辨证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虚证,但始终离不开五脏,五脏的辨证无非是气血阴阳。因此,虚症的辨证应着眼于气血阴阳,针对五脏虚。正如《杂病源流:虚、痨、疔疮源流》所说:“五脏虽分,但五脏所含,无外乎精,失有四因:气虚、日血虚、日阳虚、日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主,知其理才可治”。一般来说,如果病情简单,病变相对有限,容易区分气血阴阳两虚的性质和病位、脏腑。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各种原因引起的虚往往相互影响,从一虚到二虚,从一脏到另一脏,使病情趋于复杂严重,辨证时要注意。
一般来说,如果辨证出现疲劳,病程较长,也要注意是否有辨证论治,尤其是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是由疾病引起的或长期存在的,应鉴定原发病是否仍然存在。如果虚是由发热、寒症或血瘀引起,原发病是否已治愈。
2.有没有因为虚拟现实而有所表现?如果气虚导致血液循环虚弱,就会形成血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使水湿止于内。
3,是否也是外邪。精疲力尽的人由于外防不稳,易受外邪影响,感邪后不易恢复;治疗药物也不同于普通人的恶感。
如果有上述疾病,就要注意轻重缓急,在治疗上给予考虑。
二、治疗原则
对于虚弱的治疗,滋补是基本原则。正如《苏文·三论九阶段》所说:“不足以补之”。在进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病理性质,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剂;二是要紧密结合五脏的不同位置,选择方剂,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在运用补益的基本原理治疗虚损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重视补脾益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五脏四肢才能得到滋养。肾是自然的基础,包含袁茵和元阳,是生命的本质。注重健脾补肾,本性不败,能促进各脏腑虚损的恢复。2.对于中枢虚损,感受外邪者,补中应有泻下,以扶正祛邪。从辩证关系来看,祛邪还能起到保护正气的作用,防止正气被邪爱进一步损害。3.疲劳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必须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理、生活调节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辨证论治
正气不足
1,肺气虚
症状:气短自汗,声音低沉,时冷时热,通常容易感冒,面色苍白,舌淡,脉弱。
治法:补肺气。
处方:补肺汤。
本方具有补肺肾、敛肺宣肺的功效。处方中用人参、黄芪益气润肺,用生地、五味子补肾敛肺,用紫菀、桑白皮润肺止咳。
如果没有咳嗽,可以去桑白皮和紫菀。自汗过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若气阴两虚伴潮热盗汗,则加鳖甲、地骨皮、秦艽滋阴清热。
2.心气不足
症状:心慌气短,尤乏力,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脉弱。
治疗:益气养心。
药方:芪附饮。
本方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心支失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失眠等症。本方剂由五福、酸枣仁、远志组成。处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自汗过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强身,饮食宜少思虑,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3.脾气不足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部不适,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疗:健脾益气。
处方:加味四君子汤。
本方具有益气、健脾、除湿的功效。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用于补气健脾,茯苓、扁豆用于健脾祛湿。
若胃失和降,胃脘饱胀,嗳气呕吐,加陈皮、半夏、胃脘,理气降逆。加入神曲、麦芽、山楂和鸡内金帮助消化和健胃。对于气虚阳虚、腹痛腹泻、手足体温过低者,应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4、肾气不足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白带稀薄,舌淡脉弱。
治疗:益气补肾。
处方:大补元汤。
本方具有益气补肾、生精养血的功效。处方中用人参、山药、炙甘草益气补肾,用杜仲、山茱萸温补肾气,用熟地黄、枸杞子、当归养精血。
疲惫者,加黄芪益气。尿频失禁者,如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脾失健运,大便稀者,宜去熟地黄、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中固涩。
在气血阴阳亏虚中,气虚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尤其是肺脾气虚,也有不少心肾气虚。当因肝病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时,应在原发性肝病合并脾气虚的基础上辨证论治。
血虚
1,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或有结。
治疗方法:养血宁心。
处方:养心汤。
本方具有益气生血、养血安神的功效。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用于补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用于养血安神,肉桂、半夏用于温中健脾,帮助气血生化。
失眠多梦比较严重。可加入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脾血虚
症状:乏力、纳差、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
治疗;健脾养血。
处方:归脾汤。
处方中用人参、黄芪、药材、生姜、大枣温脾益气,当归补血,茯苓、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本方为健脾养心、益气养血之合,是治疗脾血虚、心血虚的常用方。
3.肝血不足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四肢麻木、筋骨紧绷或肌肉疲劳。月经不调的女性会出现闭经,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或涩。
治疗:养血柔肝。
处方:四物汤。
本方具有养血调血,滋补不滞的功效。处方中用熟地黄、当归养血柔肝,用白芍、川芎、营调血。
对于血虚患者,加入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养血柔肝的功效。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目赤视物模糊,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
心主血,脾主血,肝藏血,所以心脾肝血虚较为常见。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为气之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且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认为不宜单用补血药物补血,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物,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因此,在治疗血虚的各种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的方法,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余省汤等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