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除夕-年兽传说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长着长长的触角,面目狰狞。“年”在海底生活了许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吃牲畜,伤人性命。所以每到除夕,村寨里的人都逃到深山里躲避“年”兽的伤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山里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一个老乞丐。他拄着拐杖,胳膊上挎着包,留着优雅的银须,眼睛盯着马修。
村民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赶羊,人们到处喊嘘,一片恐慌景象。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思去照顾这个乞讨的老人呢?只有村东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建议他赶快上山,以避开“年”兽。老人笑着说:“如果婆婆让我在家里住一夜,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走。
老妇人惊讶地仔细看,发现他英俊潇洒,精力充沛,与众不同。但她继续劝说,求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没办法,只好离家到山里避难。
午夜时分,年兽闯进了村子。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的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点着明晃晃的蜡烛。“年”兽浑身颤抖,发出一声长啸。“年”瞪了婆婆家一会儿,然后尖叫着冲了过来。当我们接近门口时,院子里突然传来爆炸声。年浑身发抖,不敢再往前走了。
原来年最怕红,最怕火,最怕爆炸。这时候婆婆的门大开着,我看到一个穿着红袍的老人在医院里笑。“年”大惊失色,狼狈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看到村子安然无恙,都非常惊讶。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把乞讨老人的承诺告诉了村民。村民们涌向老妇人的房子,却发现婆婆的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一堆未烧的竹子还在爆炸,房子里的几支红蜡烛还在发光...
为了庆祝吉祥的到来,欣喜若狂的村民们纷纷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到亲朋好友家中祝贺、问好。这个故事很快就在周围的村子里传开了,人们知道了赶走“年”兽的方法。从那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鞭炮。家家户户烛光璀璨,不如等过年。第一天的凌晨,我要给亲戚朋友打招呼。这一习俗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释义春节是农历的第一年,俗称“过年”。
起源:春节的起源在中国大约有4000年的历史。这是中国人最热闹、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直到南北朝时期,春节才改为年末,一般指整个春天。此时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人们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农历改为公历后,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正式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新年定为“春节”,所以很多人至今仍称之为春节。
相关传说
年份:
人们常常把春节称为“过年”,“年”的本义与今天有着根本的不同。据说在古代,有一种世界上最凶猛的野兽叫“年”。它长得比骆驼还大。跑得比风还快,吼得比雷还响。一出来,人吃人,动物受伤,人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众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在深山里,每年只允许它出来一次。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怕噪音、怕火。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大家在门口贴红纸,不停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在屋里点一夜的灯。“年”晚上来看一看,家家灯火通明;一听,到处都是开枪的声音,把它吓进了村子。白天,它又偷偷下山,却发现门还是红红的,到处都是鼓声,吓得它掉头往回跑。从此,“年”再也不敢来了。据说他饿死在深山老林里。后来,人们把“年”和“驱年”的预防变成了平安稳健的新年。“年”没了,但过年的习俗还在。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鞭炮,响亮的锣鼓,年复一年。
适用区域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达斡尔族、侗族、黎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但节日的形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有意义。
习俗
放鞭炮,贴春联,庆祝新年。
发展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在古代,人们把山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时期,夏历产生,以月亮的圆缺为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为新月,正月初一称为一年的开始,也称为年。年号始于周朝,正式定于西汉,延续至今。然而,在古代,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近代中国辛亥革命胜利,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机关、厂矿、学校、团体实行阳历,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1日为春节。
元旦和春节的关系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国际上使用公历纪元,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公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是在立春前后,所以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俗称农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腊祭祭祀仪式,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大多数主要是祭祀神佛,祭祖,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祈求丰收。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元宵节之一——东方朔和元宵节女孩
有一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根据传说,汉武帝有一个喜欢叫东方朔的人,他善良又有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好几天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为武帝折梅花。一进园门,就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冲上前去帮忙,问她为什么要自杀。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妹妹。自从入宫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每年春天来临时,我都会比平时更想念家人。我觉得在父母面前,宁死也不孝顺。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向她保证会努力让她与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离开皇宫,在长安街上设立了一个占卜亭。很多人都争着找他占卜。没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火烧我们”的签名。顿时,长安城内一片恐慌。人们正在寻求灾难的解决方案。东方朔说:“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三天的晚上,火神会派一位红衣女神来拜访地球。她就是下令火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写的诗给你,让皇上做点事。”说完,便扔下一根红柱子扬长而去。老百姓捡起红帖,赶紧送到宫里报告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长安正在抢,内廷正在被火烧,火烧了十五天,宵夜红了。”他害怕极了,急忙邀请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想了一会儿,说:“我听说火神喜欢吃汤圆。宫里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让元宵包饺子。香火和供品万岁,命令京都家家包饺子,一起拜火神。然后告诉臣民十五晚上一起挂灯,全城放鞭炮放烟花,好像全城都是火,好让玉帝上当。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看灯,他们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梁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命令他按照东方朔的方法去做。
正月十五,长安城内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看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讶地大叫:“元宵!元宵节!”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经过如此忙碌的一夜,长安平安无事。汉武帝喜出望外,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为火神做汤圆,正月十五全城张灯结彩,燃放烟花。因为元宵做的饺子最好吃,所以人们称之为元宵,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
第二届元宵节——灯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到处都有许多凶猛的鸟兽伤害人和牲畜,所以人们组织起来打败它们。一只神鸟被困并降落在地球上,却意外被一名毫无防备的猎人射杀。天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他马上下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了地,把所有的人畜财物都烧了。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苦,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湘云赶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当头一棒。我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很久,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装饰房屋,放鞭炮,放烟花。这样天帝就会认为人被烧死了。”
大家点头说好,就准备分头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皇帝往下看,发现连续三个晚上,世界都是红色的,噪音震耳欲聋。他以为是大火的火焰,而且很快。这样,人们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一成功,每家每户都在正月十五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
第三个元宵节——汉文帝为纪念平陆而设。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陆而设立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婴做了汉惠帝。惠帝天生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惠帝死后,独揽朝政,把刘的世界变成了鲁的世界。朝中旧臣和刘宗室对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的残暴,不敢声张。吕后死后,朱吕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害怕受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大将军的家中,他们秘密集结,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的江山。
这件事传到了刘氏宗室的齐王刘囊的耳中。刘囊为了保护刘的国家,决定与朱吕作战。然后,他联系了开国元老周波和陈平,并计划除掉吕禄。终于彻底平定了“朱吕之乱”。
谋反后,群臣拥立刘邦的次子刘恒为帝,称他为文帝。文皇帝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印象深刻,把平定“朱禄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北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从那以后,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流行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4.春节(龙在二月二抬头)
传说有一次,天帝,也就是玉帝,变成了乞丐,来到人间,看到人间善恶之心。没想到,他去乞讨的第一家,是一个吝啬无情的有钱人。富人不仅不肯给他食物,还唆使看门狗咬他。天帝大怒,以为天下人都这么没救了,立即回天,并向黑龙星座传话,三年内禁止在人间下雨。
可想而知,三年不下雨,靠天吃饭的农民有多难!到处都有人饥寒交迫,有人快饿死了。黑龙星座认为天帝太过分了。他听着世界的哭喊,看着饿死人的悲惨景象,害怕地球上的人类灭绝,于是违背天帝的旨意,私自为世界下了一场大雨。立刻,大地的干旱解除了,秧苗长了起来。人们纷纷供奉黑龙,称之为“龙王”,连天上的神也受到冷落。
天帝最后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勃然大怒。他派人抓住黑龙,把他绑起来,放在地上。他还用一座“青龙山”把他压住,山口处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黑龙之雨,违天理,应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惩罚。如果你想重新进入凌霄馆,除非金豆开花。”
地球人都抱怨过黑龙,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向玉帝祈祷是没有用的。为了拯救黑龙,人们到处寻找已经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才是春播的时候。人们在晒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这玉米是金豆!炒玉米,它们会爆开花朵。那不是金豆开花了吗?这个说法很快传开,于是家家户户爆爆米花,在院子里立案烧香,用鲜花供奉玉帝“金豆”。
当黑龙看到人们用这种方法救它时,他也潇洒地抬起头,对着苍天大喊:“金豆开花了,快让我回去吧!”天帝派千里眼去看人间,果然每个院子里的金豆花都开了。没办法,只好寄信给苍龙回天庭,继续给世人报喜。此后,为了感激黑龙拯救人民的献身精神,民间形成了“春龙节”。二月初二,黑龙抬头,人们会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书:“金豆开花,龙王升天,云雨升起,五谷丰登。”
5.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对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天谴而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遭受了屈辱。本来和他一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陆续出去的。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他。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一个君主,也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除了介子推之外,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赏赐。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辩护。晋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内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带朝廷受赏为官。然而,几趟下来,介子推不动了。晋文公不得不去讨好。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时,他看到门是关着的。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背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去搜绵山,但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把火烧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一面,火烧起来介子自己就出来了。晋文公下令提升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扑灭后,介子终究没有被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把尸体埋了,发现介子推的后背被一个柳树洞堵住了,好像有东西。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件裙子,上面有一首血诗:
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
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
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
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带血的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休,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休山”,并在山上修建祠堂,将火烧山获释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在宫里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它,叹息道:“真可惜。”“第一步”是古代人的下属在上级或同级之间互相尊重的称呼,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大臣们穿着便衣去远足,以表达敬意和哀悼。走到坟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树复活了,有成千上万的绿枝,在风中起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毕恭毕敬地走到他面前,慈爱地捏了一根树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祭祀结束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它命名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经常带着这份血书作为纪念,鞭策他继续执政。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国家治理好。晋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对解推这种建功立业却不求富贵的人十分怀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烟花来纪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树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从此,寒食和清明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人们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麦糕等。南方多是绿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把柳条围成一个圈,把柳条枝放在屋前屋后,以示怀念。
6.端午节之一——起源于纪念屈原。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二——起源于纪念伍子胥
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第三个端午节——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7.姨妈节(六月六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宰相,名叫胡琰。他是一个保护和跟随文公仲耳流亡他国的英雄。他非常聪明,受到晋国的尊敬。每次胡岩在六月初六过生日,总有无数人送他生日礼物。就这样,呼延慢慢变得骄傲起来。时间长了,人们对他不满意了。但是,胡彦权高势大,人家敢跟他生气。
胡岩的女儿公婆是当时的功臣。他对胡岩的所作所为很反感,所以直言不讳。但胡燕不肯听苦口婆心的话,当众骂公婆。赵年老体衰,不久就气绝而死。他的儿子恨他的岳父,决心为他的父亲报仇。
第二年,晋夏粮遭灾,胡琰离京放粮。临走的时候,他说他一定会在六月初六回来过生日。胡岩的女婿得到消息,决定在六月初六举行生日宴会,杀死胡岩,为父报仇。胡岩女婿见妻子。问她:“世上的人都讨厌我公公这样的人吗?”胡岩的女儿对父亲的行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凭什么说别人?”她的丈夫告诉了这个计划。他老婆一听这话,脸色变得又红又白,说:“我是你家的,我才不管我妈家呢。你看着办吧!”
从那以后,胡燕的女儿整天担惊受怕。她恨父亲对公婆傲慢无情。但后来我想起了父亲的恩情,我自己的女儿也不能免于毁灭。她终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把丈夫的计划告诉了母亲。母亲吓坏了,赶紧连夜给胡燕去信。
胡岩的女婿看到妻子逃跑了,知道秘密暴露了,呆在家里等着胡岩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上午,胡岩亲自来到公婆家。胡岩见了女婿,若无其事,翁婿夫妇立即回丞相府。在那年的生日会上,胡岩说:“我这一年一直在送饭,目睹了百姓的疾苦,也知道自己这几年做得不对。今天,我丈夫想伤害我。虽然他太狠毒,但也没做到。他在危害人民,为他的父亲报仇。我永远不会责怪他。女儿救了父亲的危机,尽了孝心,值得我崇拜。而且我希望好丈夫看着我,不管仇恨,双方和好!”
从此,胡岩真心变了,翁婿比以前更亲了。为了永远记住这个教训,胡燕每年6月6日都会邀请女儿和女婿团聚。此事被宣传,老百姓纷纷效仿,也在6月6日接回了女儿,应该是消灾避祸的好运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彼此变得习以为常,一直流传至今。人们称它为“阿姨节”。
8.七夕
传说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聪明老实的小伙子。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不得不和他的哥哥和嫂子住在一起。他的嫂子马史很恶毒,经常虐待他,强迫他做很多工作。有一年秋天,他的嫂子强迫他放牛,给了他九头牛,但他被告知要等到他有了十头牛,于是牛郎没办法,只好把他们赶出了村子。
牛郎独自把牛赶到山里。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十头牛赶回家。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为什么难过。当他得知自己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不要难过。伏牛山有一头生病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它。等老牛好了,你就等着吧。”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找到了生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很重,他就去给老牛打捆草。连续喂了三天,老牛抬起头告诉他,他是天上的大仙,但是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动弹,被送下了天堂。他的伤需要用花露水洗一个月。牛郎小心翼翼地照顾了老牛一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晚上睡在老人身边。老牛康复后,牛郎高兴地赶着十头牛回家。回家后,嫂子还是对他不好。她害了他几次,被老牛救了。最后我嫂子火了,把牛郎赶出了家门,牛郎只要老牛陪着。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仙女们一起做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织女偷偷来到人间,成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野蚕分发给大家,教大家养蚕、吐丝、织鲜艳的绸缎。
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了天堂,恩爱夫妻从此分开。
牛郎是没有办法上天的,还是老牛告诉他,他死后可以用自己的皮做鞋子穿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子,带着他的孩子。眼看就要追上,恐怕太后把头上的金钗拔了,一个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边,只能相对而泣。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搭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王太后别无选择,只能允许他们在每年的7月7日见面。
后来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时,姑娘们会来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希望能看到他们的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苍让自己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祈祷他们能有美满的婚姻,于是就形成了中国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