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有哪些习俗?

化州城乡流行搞“年规”。

化州古称石龙,又因传说龙前在变化无穷的洛江,故称化州。北宋五年(980)改名化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化州特产是橘子,明清时列为贡品。因此,化州又被称为橘州。化州,地处粤西走廊咽喉,是粤西对外经济的重要通道。

化州城乡流行搞“年规”。

年份:

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十二月至二月(农历二月),村民傩,沿门追鬼,唱土风歌,称为年例。”

年历可以解释为年历。每年只在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吴川农村举行。各地举行年历的时间不尽相同,只要集中在春节(旧年)后的农历月份即可,但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 30,全区都有春节假期。有的地方一年也有过年过节。教规通常在农村地区举行。在这一天,大多数外出的人会回到他们原来的村庄制定一年一度的法规。教规一般持续三天,第一天叫“年规”,第二天叫“年规”,最后一天叫“年规终”。

贯穿全年的大部分活动都是迷信活动。新年开始前,每家每户都准备了鸡、猪肉和鱼,做一对“三祭”供菩萨享用,这被称为“表忠心”或“放炉子”。一般在正月初一晚上,家家户户都在中间一起拜神,然后放鞭炮。实际上,历年是扩大的元宵节、庙会,是粤西高州、化州等地祖先迁徙定居的纪念日。传统的公历年主要是拜神,崇拜宗教,祭祀国家,祈求风调雨顺,和平繁荣。年表是一系列吃喝的迷信活动。

现在的年规更注重装点门面。很多人用年节规则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导致铺张浪费和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这确实是规约非常不利的一面。很多人对年表的习俗,尤其是它的迷信色彩有争议。

但作为一种从古至今一直沿袭的民俗,它表现出更多的是优良传统,有很多含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界接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忽略了家乡传统的“年规”。年规的氛围淡化了很多,其他各种庆祝活动也在减少。

经过多年的演变,年表已经在高州和化州生根发芽。人们经常按时间表保存年表,而不问它们的来源。就像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赛龙舟,吃粽子一样,年规给了高州人和化州人更多的欢乐。人们每年都回到农村庆祝新年,而不仅仅是为了崇拜上帝之类的迷信活动。更重要的是,时间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时间强化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人们都会像过年一样再次聚在一起庆祝,也会邀请朋友一起分享这个节日。

所以年表也成了亲情和友情的纽带。公历年是粤西岭南地区特有的节日。不比春节、中秋节等民族节日宽泛,但它们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一样,年味是当地特有的,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风味。

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热情、乐观。很多制定年规的人都认为,好的年规可以保证以后有个好年景。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它支撑了很多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一年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地方优越感,拥有一个独特的节日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装饰得五颜六色的楼房、五颜六色的画廊、画廊,路边挂满了彩旗,鞭炮和锣鼓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一尽呈现在大众面前。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和各种娱乐活动纷纷登场。其中粤剧最受欢迎。粤剧,当地俗称“戏”,是每年必演的节目。一般全年连续演出几天,观众络绎不绝。此外,舞狮课也是每年节日的必备项目。

今年法会的主要目的是祭神、绕神、摆钟、报国,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周边村的人都来看热闹,家家户户都大摆宴席招待亲戚朋友,不管认识不认识。据了解,近年来,每逢“岁末”期间,广东、广西有近百家粤剧团活跃在粤西各村。以茂名郊区的分割线为例,邀请省级一流剧团演出,甚至有一些大牌明星上台助兴。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女第一夫人”仙台夫人。

据1986《广东地名源流》记载,今天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连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是冼夫人活动的主要地区。这一带出现这样的“年规”习俗,不能说只是巧合。

虽然各地年表风格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村里歌舞升平、酒肉飘香的景象。总的来说有几个特点:鉴江流域有6700万人口,每年的节日都是鉴江流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俗节日,但各地节日的日期不同,各村节日在不同的日子举行,各街道错开。年历从正月初二开始,到三月初三结束,大多集中在农历正月中旬到二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