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设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四个节气,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原始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分别是: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12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分别是: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它的日期基本上固定在现行的公历中。上半年在6号和21,下半年在8号和23号,相差1到2天。二十四节气在中国被大众普遍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影响。一些节气结合民俗文化,成为人们固定的节日。最著名的清明节、立春、长夏、冬季至日都融入节日气氛,夏季至日、夏季至日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于民间有“冬季至日饺子、夏季至日面条”、“符头饺子、贰负面条、琐碎煎饼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下”等说法。这些节日通常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传统生产工具、家用器皿、手工艺品、绘画等艺术品,以及与节日密切相关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俗。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