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长夏的由来吗?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长夏节气。长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建立。“斗指东南,维指长夏,万物在此生长,故名长夏。”
长夏说,这是夏天告别春天的开始。在气温明显升高、酷暑来临、雷暴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的时候,人们习惯把长夏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漫长的夏天,万物欣欣向荣。明朝人写的《八章荷生》一书中说:“夏梦之日,天地始合,万物皆美。”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开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当年基本已成定局。所以农业谚语有“长夏见夏”的说法。水稻种植和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繁忙的季节。因此,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长夏节气。
长夏习俗:称人?
长夏之日“称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期。据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儿子阿逗送到赵子龙,送到江东,让已经回娘家的继母吴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是长夏,孙太太当着赵子龙的面称阿逗。第二年,长夏又称了他一次,看他收获了多少,然后写信给诸葛亮汇报,就这样形成了传入民间的风俗。
据说在这一天称完体重后,就不怕夏天热了,也不会减肥了,否则就会被疾病困扰。吃完长夏的饭,在横梁上挂一个大秤,大人双手拉秤钩,双脚悬空称重;孩子脚朝下坐在洗衣篮或凳子上,通过挂在秤钩上来称体重,也就是说长夏可以通过称体重来避夏。长胖了就叫“增肥”,瘦了就叫“消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