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分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此时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

夏季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夏季至日当天,太阳移动到黄经90度(夏季至日,目前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到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9月22-24日。这一天,太阳到达经度180度,直射地球赤道。所以在世界大部分地区,24小时的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秋分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从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中昼短夜短;在北极附近,一年中有六个月会有漫漫长夜和满天繁星。

冬季至日,时间为每年公历65438+2月21~23。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季至日。冬季的至日被认为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有一种说法是冬天的至日像一年一样大,并且有庆祝它的习俗。人们也将冬季至日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北方地区有在冬季至日宰羊、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而南方地区有在这一天在冬季至日吃汤圆和长面条的习惯。各地区还有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季的至日也被称为“小年”。第一,说明年关将至,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二是为了显示冬季至日的重要性。在现有的文字记录中,至日作为一个节日首次在汉代被庆祝。

周历的第一个月是夏历的冬季11月。所以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的农历十一月。因此,新年的崇拜和贺冬没有什么区别。直到汉武帝采用了夏历,正月才从冬季的至日中分离出来。在汉代,冬季至日被视为“冬节”,官方举行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这是一个例行的官方节日,“拜冬”的习俗在官场流行。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日前后,君子居安思危,不肯听政,择吉日而后省事。”所以这一天朝廷会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关闭,出差歇业,亲朋好友互相送饭,互相拜访,开开心心过一个“安静”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期,冬天的至日被称为“子岁”,人们要祭奠父母长辈。冬节盛行于唐宋时期。宋代以后,冬季的至日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时期的冬季至日,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称为“冬季至日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