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闰年有366天?农历闰年怎么算?
在中国,从殷商时期就有了干支历,东周时用十二地支,西汉时用干支历,东汉时采用干支历。以前的史书都用干支系统。
农历以王朔为基准,王朔月的实际长度从29.3天到29.7天不等,平均为29.530588天。按平均值称“平朔”,实际长度称“定朔”。平朔采于唐武德二年(619)之前,定朔采于619年六月。贞观十九年(645)再次使用平朔,直到宋林德二年(665)才再次采用定朔。
汉太祖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规定回归年由二十四节气组成,没有中性大气的月份(冬季至日、严寒、雨水等十二个节气称为中性大气)为闰月。在此之前,闰月安排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一个回归年的实际天数是365.38+079。
一、古代六历
这是春秋、战国、秦代制定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其特点是以365+1/4日(分母为4,所以也叫季历)为一个回归年,以29+499/940日(29.4438+0日)为一个回归年。六种历法的区别主要是“纪元”(一年的起点)、实施地区和年初。使用时期主要是战国时期,但一直使用颛顼历,直到梁武帝改历(公元前104年)。出版文献:《汉书》、《法纪历志》、《开元詹静》。
一年中的第一个月是仲冬月(次月),它包括冬季至日,它被称为“周政”。
一年中的第一个月被称为“尹正”。
一年中的第一个月是孟春(银月)月,被称为“夏征”。
颛顼历建亥,以孟冬月(亥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史称“秦征”。
古代六历的闰月都放在一年的末尾,立春是一年节气的起点。
春秋时期,晋代用,鲁初年用,前651年鲁历用,辛莽时期用,唐舞泽天、肃宗用。汉武帝以后的其他时期都采用夏征。
二。韩(历、季历、乾象历)
罗、、等人于104年前创制的《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历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革。它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放进了历法,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计算出135个月有23个交尾周期。但直到前45年西方才制定出儒略历,一个回归年为365.25天。而且8年前误设了3年的闰,实际上365.33天都是一年。前8年用1闰改为4年,回归年为365.25天。直到1582才改公历,以365.2422天为一年。
1.太初日历
以365+385/1539(365.5438+06244)为回归年,29+43/81 (29.530864)为新月(分母有81,所以也叫八十。历法(一年的起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前十一月初一,甲子日为子夜,恰好是新月和冬季至日。出版文献:《汉律历史》。
2.季度日历
东汉元和二年(85),改为四分历(又称“后汉四分历”,以区别于古代六历)。由范丽编辑?85年制造。修正了冬季至日点,并根据实际观测确定了28颗恒星的赤道度和黄道度。服役年限:85-263年。三国时期,蜀用季历,魏早期用季历,后改为景初历,吴用干历。出版的文献:后汉法律的记录。
季历以29+499/940 (29.55438+0)为农历正月,365+7/32 (365.21875)为回归年。
3.干日历
东汉刘虹建179-184间(206?),以365+145/589(365.24617997)为回归年,以29+773/1457 (29.530542)为农历正月,也记载了月球运动的知识。使用年份为223-280,三国时期吴所用。出版文献:《晋书》、《法》、《历》。
纪元(年起点):上元丑。建安十一年,徐兵(206)出生于7378年。
三。魏(历、太和历、荆楚历)
金代初期的历法改称太史历,宋代改称永初历。
1黄初日历
220年汉仪(魏)制定,未用。发表的文献:《晋书:法纪历志》(算法未介绍)。
2.太和历
高制定于(魏)227年,未采用。出版文献:不详。
3.场景开头的日历
魏国杨威于237年制定,以29+2419/4559 (29.530599)为农历正月,365+402/1843(365.5812263)为农历正月。服务年限:237-451。出版文献:《晋律录》、《宋律录》。
时代:商陈。至荆楚元年,丁思(237),年龄4046岁。
十六国入晋时,有的国家用的是景初历。南北朝时,景早历用于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