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安排。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学习的对象。

2.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主导过程不是直接实现的。一定要把“教的目的”变成“学的需要”,“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内因使外因发挥作用。可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地位。只有认清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敢于领导。教师要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认真备课,创造性地讲课,在教学中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组织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善于领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

一方面,我们应该发扬民主,和学生交朋友,互相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广泛想象,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扩展数据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其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展示引人注目的新材料;巧妙地指出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以后学习的意义。这个阶段不要太费时间。学习动机一旦被触发,就要立即投入学习,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

2.对教材的感知

对教材的感知就是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教科书是人类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的载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过程是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要想准确理解书本知识,需要充分感知。感知越全面、越充分,越容易形成表象和概念,从而为深入理解教材奠定基础。

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主要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感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实习、实验或调查等方式获取感性意象,形成表象。

第二,教师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进行有目的的直观演示。第三,老师用口语生动地描述所学内容。

3.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通过判断推理,由表象向概念转变,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来理解教材:一是引导学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总结,比较和对比,归纳和演绎。二是在上述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确切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4.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是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并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必要环节。巩固教材离不开记忆。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牢固地保留在记忆中,并在必要时迅速再现,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巩固知识的方法就是复习。复习包括新教材教与学过程中的复习,也包括终结性复习。

5.使用知识

这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阶段。只有学生运用知识,做大量的习题和作业,或者实践、实验、操作、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这种转化。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教学过程中,另一类是在社会实践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应用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准确性。二是熟练应用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在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大力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

6、检查学习效果

考察是了解学生知识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这项工作应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做好。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这些阶段标志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于一节课包括哪些阶段,要看学科性质、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新教材的准备情况。

百度百科-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