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很重要。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性季节,蛇、虫、鼠、蚁大量滋生,疾病、瘟疫容易蔓延。5月5日因“极日”被认为是毒月中的毒日。据说“端午节”的名称是由“躲下午”演变而来的,意思是避开毒夏。
正因为端午节是这样一个容易生病的季节,所以推广了很多使用中药的方法。称端午节为“中医的节日”并不为过。
翻阅典籍,会看到端午节还有其他别称,如玉兰节、菖蒲节、女儿节等,都与端午节的起源和中医有关。汉代《大戴礼》说:“午后蓝汤浴”,意思是端午盛夏,皮肤病多发。古人用蓝草汤沐浴去污,故称“蓝浴节”。古人认为“重午”是忌日,此时五毒已尽。因此,端午节的习俗是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和艾叶,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菖蒲节”。此外,明代沈浜在《万部杂记》中说“五月女儿节为端午,戴,五毒咒。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为这叫女儿节。”
节气养生之道
1.健康饮食疗法
端午节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更加亢奋,能量和营养物质消耗更快,体液流失更多,机体代谢失衡,往往会出现发热、口渴、心烦、食欲不振等症状。所以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清淡的食物和果蔬,出门注意防晒。
在此期间,湿热的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传播。所以民间流行端午节在门前插艾条,喝雄黄酒辟邪养生的习俗。
2.生活和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苏文·四气调灵》说,夏季养生之道是“夏三月,名为繁秀,天地相通,万物绚烂,夜卧早起。”夏季三月是指农历的四月、五月和六月,也分别称为夏梦、仲夏和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端午节在仲夏。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晚睡早起,接受适当的阳光照射,以符合阳气的充盈,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多做户外活动,中午小睡一会,有助于人体恢复疲劳,理顺心情,避免上火。
3.为健康而运动
从古至今,端午节都是推广体育运动的节日,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中医称精、气、神为“三宝”,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抓住的恰恰是这三个环节,调整意识滋养心灵;用心引气,调整呼吸练气,行气活血,周身流转;通过身体、骨骼、关节的运动,使全身的肌肉、经络畅通,全身得到滋养。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散步、打八段锦或太极拳、慢跑、游泳来保持身心健康。
端午节魏紫店
番茄土豆排骨汤
材料:番茄300克,土豆500克,排骨500克。
做法:先将排骨洗净焯水,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与土豆丁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3000ml,用武火煮15分钟,然后改为文火,煮40分钟,再放入西红柿,煮20分钟,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胃、消食、生津止渴。
白鲫鱼煮鸡蛋汤
材料: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鲫鱼宰杀洗净,文火煎至微黄,溅少许水,捞起;把鸡蛋煎成荷包蛋,舀起来;将姜片放入炒锅中翻炒,加入1250 ml水(5碗),用武火烧开,将白鲫鱼滚一会儿,加入荷包蛋,烧开后撒上适量盐和胡椒粉。
功效:祛湿开胃。
上唐红苋菜
材料:苋菜1斤,瘦肉碎少许,高汤1杯,蒜2个。
做法:红苋菜洗净备用;锅里加油,爆香蒜头至瘦肉末变色,倒入高汤烧开;煮沸后在汤中加入苋菜,煮至软身,勾上釉,起锅。
功效:清热健脾,燥湿止痢,收敛止血,促进排便。
芹菜拌豆腐
材料:芹菜150克,豆腐1,调料。
做法:芹菜切成小块,豆腐切成小方块,用开水焯一下,捞出用冷开水冷却,控水备用。将芹菜和豆腐翻炒,加入盐、味精和香油拌匀。
功效:平肝,清热,利尿,解毒。
沃小蝶:传播中医健康生活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