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节日?

1,春节:春节,传统的名称是新年,新年,新年,但口头上也叫新年,庆祝新年和新年。在古代,春节是指节气中春天的开始,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被称为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之为“晓”,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被称为农历正月,元宵节或元宵节,它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全国各地过元宵节的习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赏灯、舞龙舞狮是几个重要的民俗。

3.沈璐的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又称龙抬头、青龙节;民间有理发的习俗。

5.花节:2月15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摘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二月十二日和十五日也有花节。节日期间,人们一起去郊外赏花,称为“郊游”,姑娘们剪五色纸,贴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放狮花”、“放神灯”等习俗。

6.上巳节:三月初三,传说中的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

7.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又称“无烟节”、“寒食节”、“百五节”,是夏历冬季至日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一两天。当一天的第一天是节日时,禁止吸烟,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徒步、荡秋千、蹴鞠、拉钩、打蛋等习俗。寒食节延续了2000多年,一度被称为最大的民间节日。

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天,一般阳历四月五日,闰年四月四日;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以扫墓为主,是慎终追远、顾家孝顺的具体体现。清明节是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至日入冬后106天。2006年5月20日,这个民间节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很多关于清明的诗,其中以杜牧的《清明》诗最为著名。

9.佛诞:四月初八佛诞,是北方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的日子。佛诞节又称浴佛节、佛灌节、龙华节、华严节。自古以来,佛寺在那一天都会举行一系列盛大的沐浴仪式和庆典,祈求佛祖造福社会消灾,并邀请法师开坛布道。佛教徒会在这一天回顾和学习佛陀的慈悲教诲。也被称为牛的节日——这一天过后,牛会去田里;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午节、午节、夏节。它原本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辟邪。

11、夏季至日节:夏季至日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24个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当时气温回升,庄稼长势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古代有三天假。农历芒种节后十五天是夏季至日,这一天日照最长,北半球白天越来越短。夏季至日是农历中最长的一天。

12,天日:农历六月初六,除了“姨妈节”。在古代,这是另一个节日,叫做“天朝”。天日是道教的名称,起源较晚。农历六月初六,淮安民间过去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起源于唐代。唐朝僧人玄奘从西天(印度)取经回国。渡海时,经书泡在海水里。六月初六,取经晒干,这一天就成了吉日。起初皇帝在宫中穿龙袍,后来从宫中流传到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前露出自己的衣服,以后就成了风俗。

1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因为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女孩,节日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乞讨技能,所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乞讨技能节”或“女儿节”、“女儿节”。七夕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过去女孩子最重要的一天。这天晚上,妇女们穿上针针为福禄寿祈福的活动,到了第七天,仪式虔诚而隆重,摆满了鲜花、水果和针线,各种家具和用具精致小巧,让人爱不释手。2006年5月20日,中国情人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也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

14、中秋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又叫“鬼节”、“半月节”或“盆景节”。中秋节是道家的说法。“中秋节”的名称起源于北魏。在一些地方,它通常被称为“鬼节”和“石鼓”,也被称为亡灵节和7月30日。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夏媛。”中秋节、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元中期之日,地方官搜罗众民,以辨善恶...他们日以继夜地背诵经典、十大圣贤和齐永陵文章。犯人都是饿鬼,当时就解脱了。”大多数人在这个节日想念他们的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15,地藏节:7月30日;

1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很多理论,也有很多关于这一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17、重阳节:重阳节是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合阳,二九为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一直沿袭至今。三月三日重阳节,又称“踏秋”、“踏春”,是一个家庭的事。在这一天,重阳节的所有亲戚都要一起爬山“避灾”,插山茱萸,赏菊花。魏晋重阳以来,风气日益浓郁,是历代文人传唱最多的传统节日之一。

18、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是继“清明”、“中原”之后的又一个“鬼节”。又称“祭祖节”;

19,夏媛节: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在农历十月十五日,也被称为“夏媛日”和“夏媛”。

20.冬季至日:冬季至日是中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季的至日俗称“冬节”、“龙至日节”、“亚岁节”。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归观测太阳,确定了冬季至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也有在这一天吃饺子和饺子的习俗。谣言:冬天至日到了,吃饺子21,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22.祭灶节: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当地的习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是不同的。大多数北方地区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节称为小年。江浙沪很多地区称之为小年。中国很多地区也叫小年,有的地方叫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为一个干净美好的一年做准备,意味着新的一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表示腊月是肖剑年;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祭灶;3.指的是果树和竹子生长缓慢的一年。

23.除夕: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指的是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因为它经常落在夏历的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所以也被称为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那一夜叫做“除夕”。人们经常在除夕通宵,这被称为守岁。苏轼有《守岁》:“儿逼不睡,夜乐。”除夕夜,人们不仅要打扫家里和外面,还要贴门神、春联、年画和挂门笼,人们穿上有喜庆颜色和图案的新衣服。

拿我的。拿我的。人家在百度百科上搜了一下放假了。花了半个小时。真的很难。另外,我只能找到这些。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怎么才能查出来?不过这些常见的应该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