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叫什么?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早在春秋时期,清明就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即“寒食”。后来,寒食节的活动逐渐从禁止烧灶烟、吃冷食转变为祭祖。
到了现代,寒食节已经成为缅怀先贤的重要形式。每到寒食节,也就是扫墓祭祖,就成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清明节。这时,寒食节和清明节已经合二为一了。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的重要官员。他跟随晋国(即晋文公)的儿子重耳在外漂泊多年。有一次,重耳又饿又冷,筋疲力尽,四处奔波。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给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中国,成为一名君主。那些年跟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奖赏,唯独贤良大臣介子推,这位有恩于为自己削股的大臣被人遗忘了。介子推不想争功德,就住在绵山。
后来,重耳想起介子推,想让介子推做官。介子推坚决不肯做官,躲在山里。晋文公只好放了火烧山,认为介之推贤惠孝顺,一定会背着母亲走出困境。结果介之推被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
后来,晋文公下令将每年介子推的忌日称为寒食节,在这一天只能吃冷食和凉菜来纪念介子推。这件事后来成了寒食节的源头。第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苏菲带领他的大臣们徒步登上界山,祭奠介休。祭祀结束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后的一天命名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