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在哪里?
缘起——昆明是世界知名的“春城”,也被列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但包括很多老昆明,我都不知道“春城”这个名字的由来。第一个称昆明为春城的人是杨的状元杨慎。
杨慎初到昆明,举目无亲,又是以囚犯的身份来的,自然郁郁寡欢。在论礼的情况下,随权杖而死的毛玉是昆明高要(山妖)人,其子毛毅出于对杨慎的仰慕和对父亲的思念。所以,我对杨慎非常尊敬。我称杨为“叔叔”,把他当作我最亲的人。我在高枫选了一个好地址,给杨慎盖了一个叫“碧景舍”的房子,也就是本文开头记者站的地方。(毕一精舍原址现为徐霞客小学)
因此,碧静舍是杨慎在云南的主要居所。他在这里生活了七年,这里也是他讲课和写书的地方。
毛毅经常担心杨慎生病,经常请他去西山和滇池游玩。有一天,他和杨去乘船旅行。一路上,天气晴朗,风帆闪耀,渔歌悠扬,岸边野花盛开。到了云锦桥(现在的德胜桥),看到桥上有很多货船,船夫们一丝不挂,汗流浃背。杨慎突然问毛毅:“今天是立冬第十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节气真奇怪!”
“大叔,要是云南的节气和北大的节气不一样,就算过了几个月也不会太冷。这是一块福地。随时可以看花,玩雪却要几年。”
杨慎回忆说,刚进云南不久就是盛夏,过了一个夏天也没有看到酷暑的形象。他越想越觉得奇怪。他打坐,唱了一首绝句(这首诗是云南海十二首之一):
洗头暖满云津,歌在水岸。
天气常如二三月,四时花不断。
毛毅反复叫了一遍“苗”,又背诵了一遍。他还像鹦鹉学舌一样背诵。他自言自语道:“我越来越惭愧了,我越来越惭愧了!”
“过奖了。最后两句是老樵夫的话。”杨慎又答:“我的好侄儿为何惭愧?”
“我认为最好的是结局。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却好像没有看到。如果我们不指出来……”
如果说杨慎第一次捕捉到昆明四季如春的特点是偶然,那么他流亡云南多年后在《春三绝》中使用的“春城”二字就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是时候称之为正式的“命名”了!杨慎流放后期,虽数次假访故里,但其回乡养老的请求始终未获批准。他花了很多时间和诗歌文学的朋友在一起,旅行,演讲,朗诵诗歌和写作。尽管如此,晚年的杨慎依然渴望返本,这种思乡之情融入了《春三绝》:
春城风光近元宵,柳崖帘遮桥。
想归神谕,子固灯火阑珊。
这首诗是昆明元宵节前写的。“春城”是否专指昆明,可以从两个方面确认。《杨慎诗选》的注释直接告诉我们:“‘春城’诗指昆明。”另外,元宵节之前,如果不是在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昆明,很难看到到处都是鲜花满桥的景色。
为什么最早称昆明为“春城”的人不是熟悉昆明风光的本地诗人,而是初来乍到的陌生人?除了状元的知性,应该说还得为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做贡献,正是“比较”让他敏锐地把握住了特点。俗话说“在兰花房住久了,就闻不到它的香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