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元宵节还是七夕哪个是中国的情人节?
就国内的民间传说来说,是没有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一个类似西方情人节的节日,那么元宵节更近一些。元宵节元宵节很热闹,平时不怎么出门的女生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去玩,扩大和异性交流的机会。
随着七夕逐渐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各路商家也趁机推出促销活动,一时热闹非凡。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悉,中国民间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曾表示,七夕是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根据民间传说,七夕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感情,信守对爱情的承诺,而不是表达婚前恋人或恋人的感情。因此,在中国把“七夕”称为情人节是不合适的。
记者采访了两位研究民俗的专家王娟和高伟,他们都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内涵的误解。王娟说,在七夕,女孩们会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漂针换聪明”,重点是祈祷她们的聪明才智。
“七夕是一个传统的乞讨节日,而当时天气渐冷,人们开始准备冬装。在过去,女人是这个节日的主角。”高伟还说,七夕的主要习俗是崇拜聪明的女孩,吃适当的水果,女孩们会竞争谁的针线活更好。元宵节有点“大众狂欢”的性质。闺房里的女人也可以出去看花灯,认识异性。相比较而言,元宵节更像是“中国情人节”。
的确,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元宵节常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很多代代相传的诗词都是通过元宵来表达爱意的。北宋欧阳修曾写道:“今年元宵节,月灯犹在;去年没看到,哭了满春的衬衫袖子。”
“与其他节日和节气相比,元宵节保留了多一点民俗,这与其强调‘热闹’的特点有关。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女性出门看花灯、男女约会的习俗被淡化了,七夕也因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广泛流传,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高伟也表示,没必要对这个称号过于苛刻。
高伟还表示,近年来,由于社会关注等原因,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和习俗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有益的民俗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普通民众的真正参与,才能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夜晚称为“晓”,所以他们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朝的开始。春回大地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欣赏灯笼和解决灯笼上的谜语来庆祝它,也庆祝春节的延续。
随着新的春节,正月的喜悦和十五的团圆,元宵节已经成为千家万户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乞巧节。七夕乞乔奇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女子常以汉画像石上的七孔针于七月七日开前楼,人皆之”,这是我们所见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乞记录。在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女性的乞巧被反复提及。唐代王鉴写了一首“群星璀璨明珠,宫娥忙乞机巧”的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和妃嫔每次七夕在清宫设宴,宫女们都以自己的巧思乞求。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七夕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据历史文献记载,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学的了解和纺织技术的出现,就有了关于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牛郎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向的星星,统称为二十八夜,其中北斗七星最亮,可以用来在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也叫状元。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被称为“大奎天下秀才”,秀才们把七夕称为“魁星节”,也叫“晒书节”,保留了最早的七夕起源于崇拜星星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谐音,月和日都是“七”,给人一种时间感。在中国古代,太阳和月亮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称为“七曜”。七个数字在民间按时间上演,时间的计算往往以“七七”结束。在老北京,给死人做道场的时候,往往是用“七七”来完成的。用“七obsidians”来计算现在的“周”,在日语中还是有所保留的。“七”与“吉祥”谐音,“七月七日”有双重吉祥之意,是吉日。在台湾省,七月被称为“欢乐带来好运”月。因为草书的喜字形状像“七十七”,所以77岁也被称为“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