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奶奶
爷爷奶奶住在岩头镇稍上的一个小村子里,俗称叶坳,后来被书面更正为谢坳,享受着和其他山村一样的贫困。爷爷读过小学,所以有幸在村里当了小学老师,受到尊重。奶奶有九个孩子(唯一的叔叔是老9),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孩子们都接受过教育(好几个阿姨都是老师,妈妈都是医生),没有一个人受过真正的饿!时至今日,大妈们聚在一起,说起奶奶,除了怀念,更多的是不解:很难想象,在一个东西如此匮乏的时代,妈妈总能用魔法变出好吃的,从来不会让我们饿肚子,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而且,任何东西,哪怕是红薯藤,都比别人家的好。这个计划,这个手艺,一辈子都比不上我们!
在另一个轮回的开始,新生命的诞生,阿姨们总是很自然地回到父母家坐月子;每到寒暑假,外婆家就成了托管中心,一群孙子孙女在外婆家开开心心的度过一整个假期,直到被父母一步步的催泪弹和恐吓!外婆家,这个大食堂,一年四季都是火的。做饭的老奶奶,用最原始的食材,最简单的厨具,最不完整的调料,最朴实无华的乡土烹饪方法,在另一个层面诠释了“食神”的含义!
耿纯:小米糕的香味
立春了,虽然有点冷,但已经逐渐暖和起来,开始种植节气。珍贵的雨水像油一样开始毫不吝惜地倾泻下来。农村人有个习惯,下雨的时候喜欢吃蛋糕。除了春天,我们仍然要在雨天播种和工作。所以,蛋糕尤为重要!作为永嘉的特产,有两种饼:麦饼(大麦粉)和小米饼(玉米粉)。原因有三:1,便于携带;2、好吃的解解馋,比较饿,一个饼,喝点山泉水,饱;3、易保存,一次多做,放在通风处,长时间保存。
因此,小麦饼和小米饼受到村民的高度尊重。麦饼操作简单,至今仍受欢迎。但是小米饼是一种非常难做的精致食物。很多人都能做到!首先,奶奶精心挑选了没有虫子的存放在米桶里的玉米粉,然后用水调成糊状。这个程序简单,但难度很高。玉米粉没有小麦粉坚韧。如果太稀,就会变成流体,难以成型。如果太干,做蛋糕时容易开裂,露出它包裹的食材。所以,正如书中所说,“朱太红,粉太白”。当然,有奶奶的耐心操作,每次都会成功。小米饼包裹的食材和麦饼差不多,需要保存完好的咸菜和新鲜的肥肉。如果两种食材中有一种的味道不好,那么小米饼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小米蛋糕一定会失败。奶奶会毫不犹豫地买新鲜猪肉。小米饼成型后,会放在锅里用文火烤。壶中间一般会有一个用粘土瓦做成的圆形旧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我实在想不起来了)。等小米饼干了可以固定的时候,就靠在这个粘土瓦的圆形的东西上,一边靠着,另一边贴着锅。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次。火灾温度的控制已成为最关键的技术活动。大火会烧,小火怕灭。每次,我总是兴奋的等着柴房,等着好吃的出锅。柴炉里跳跃的小火苗映照着我的笑容,烘烤着奶奶乌黑的头发!
做好的小米饼是熟透的金黄色,带一点黑焦,很饱满。肥肉的脂肪刚好渗透到饼体中,更有光泽。奶奶会为爷爷盛上一碗醇香的黄酒,严肃的爷爷会爆发出满脸的笑容。然后他会拿着一个大大的小米饼把我叫过来,偷偷灌我一大口酒。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至今,酒。植根于农村,感情一直是农村给的。小米饼很脆,保证咬一口就满满的“裂枝”。咸菜和肥肉的简单组合,加上小米粉的完美包容,文火烘烤。这一刻,小米、肉、咸菜的香味,经过咀嚼,美丽地渗入贪婪的味蕾!每次成功闻到小米饼的香味,都能让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闻着香味过来,迷迷糊糊的流口水。而且每一次,奶奶都已经预知了一切,她总能让每一个流口水的孩子分得一杯羹。
奶奶做的小米饼,在全村都很有名气,总是香气四溢,萦绕在各个村庄之间。小米饼因为操作复杂,对手工和烹饪要求特别高,不像麦饼那么好糊弄。所以,很可惜,随着奶奶和一群伙伴的去世,能做出成功的小米饼的人少之又少,或许已经成了绝活。在我的记忆中,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吃过这种好吃的小米饼了。所以经常出现在梦里的第一好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小米饼也就不足为奇了!
度过夏天:小溪里的鱼很肥。
年轻,时代不再像祖辈那样因缺衣少食而悲伤,但依然,努力维持解决温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水平是理所当然的!
在村庄后面,有一条小溪。平日里,就是在这里洗纱淘米。水质清澈,植物丰富,滨水丛林和兰婷郁郁葱葱。在溪流的上游,水面越来越宽,呈现出一个大湖。村民们通常称之为“池屯”,意思是水聚宝!据说“池屯”的深水里有一条30多斤的红田鱼,化腐朽为神奇,在这里维持着良好的生态链。
“池屯”水域,鱼虾成群。为人津津乐道的名鱼有(当地方言俗称鱼):
1,红鳍:面有长须,鱼体深红深蓝,随光线变化,所以是最美的鱼。
2、白颈:背部黑中带黄,全身白色,游泳速度极快,大白颈游得很快,左右会立即分出一条水道。
3、鱿鱼扁蝶:极其灵活,喜欢躲在石头下面,打碎石头,只能看到一闪而过,没有痕迹。
4、唐璜丁:类似鲶鱼,黑黄相间,喜欢像老人一样在水中慢慢游走;头和腮上有毒刺,手马上红肿。
5:探步:隐色极佳,卧石为石;肥胖,平时不动;当攻击或逃离危险时,它像雷震一样移动,并在瞬间变成一个影子。
6.溪鳗:蛇形,无鳞,全身油腻。被抓的时候会分泌大量粘液,无法掌握。
夏天天热,溪鱼运动量大,比较肥,也方便抓。
两个月暑假,奶奶家人口多。为了保证吃饱肚子,给一群孩子好吃的营养补充,小溪鱼责无旁贷!奶奶一般都是早早问村里的好渔民,把捕到的都买下来。第一,村民尊重爷爷奶奶的行为和道德;二是知道暑假奶奶家都是孩子;所有的小河鱼都卖了,给了奶奶。暑假里看到的,除了我喜欢和朋友一起抓溪鱼,总有村民隔三差五送来鲜鱼。
奶奶做的是新鲜的小溪鱼,最好吃的是咸菜或者梅溪鱼。奶奶不忍心一个人煮鱼!把鱼处理一下,沥干水分,在小热锅里放猪油,姜蒜葱炒香,把鱼放进去,略显焦黄的时候淋一点酱油和很多黄酒。火锅和冷酒接触,噗,冷酒瞬间沸腾,一股白汽升起,酒香四溢!关键时刻,在酒香溢出之前,奶奶已经果断拿起锅盖盖上了。上升的水蒸气被压回锅里,锅盖下的汤变成了嗡嗡的隆隆声!黄酒是家里酿的,也是家里最高的调料。奶奶为了增强美味,经常把黄酒当水喝,从不吝惜。黄酒倒入锅中,香气四溢。奶奶认为是味道的精华,要马上捕捉到,赶紧用锅盖把锅盖上,才能把酒的精华完全闷死,被配料吸收,一点浪费都没有!少倾,鱼肉与黄酒相互交融,几股香气从盖子缝隙中萦绕。奶奶打开锅盖,放入准备好的咸菜,稍微搅拌一下,灌满水,盖上锅盖,不理会!
锅里出的小溪鱼好吃,鱼配咸菜更好吃;腌菜弥漫着鱼香,成了鱼香咸菜;气味令人垂涎,每个人的胃口都很大。奶奶在大声说话:慢慢吃,吃鱼,骨头一定要吐出来,不要咽下去!
鲜鱼好吃!但是控制正常量是不可能的,农村也没有冰箱,所以如果有多余的鱼,奶奶就会做成“干煸小溪鱼”:火锅里放油,火极小,小到只保持锅的温度,慢到很难辩和烧!新鲜的鱼,小心翼翼的放入锅内摊开,用不易察觉的低温逐渐翻炒,定时翻炒。鱼干的成败,关键考验,第一,耐心;第二,耐心!耐心控制柴炉最低温度,耐心来回翻动鲜鱼并保持均匀受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稍有不慎,鲜鱼就可能被烤焦到骨头,也可能翻面不当,鱼就粘在锅上了。
一锅鲜鱼炒成功,奶奶一般会花半天时间,从容而细致。为了不糟蹋哪怕是最小的鱼,奶奶都会挑剔地点评自己的作品:鱼干不能太干,太干没肉,有焦味;不能潮湿,即使稍微潮湿,也会容易腐烂生虫。
每一次,所有的产品通过检查,并感到满意,他们应该小心地放入一个容器,并挂在通风处保存。
风过,香满屋!
清秋:品尝新米
品尝新米是将新收获的大米捣碎成米后,用新米煮的米。农村有句话:孩子盼过年,大人品年货。品尝新米庆祝丰收。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农村,还有什么能比丰收更令人喜悦的呢?
割稻子是一份快乐的工作!如果稻田里有鱼,早几天在稻田里挖几个大坑,把水排掉,鱼就会自动游到坑里,等着被抓。稻田养鱼是很科学的,当然田旁边也要有合适的水源。稻田里放一条小指宽的鱼,收割时可以有四五指宽。稻田里不缺鱼食。当田豫被抓到又蹦又跳的时候,秋收庆典也开始了!
一切都准备好了,天亮之前,让我们开始工作吧!拿着割稻子专用的镰刀,蹲下唰。镰刀熟练地挥动,稻谷一颗一颗地落下,左手握不住。把它捆成一捆,排整齐就行了。有人把一捆捆拿到米桶前:上提下砸,反复换位,反复上提下砸,金黄的米从稻秆上分离,落入米桶,稻秆又被放在一边另作他用。
这种重复的体力劳动通常要持续几天,不管领域有多大的不同。当一切都结束时,瘦子累得喘不过气来,但他已经完成了。赶紧找个懒人椅子打呼噜做梦。
新米舂出来(其他大部分米会被运到机器里碾米)!厨房在奶奶的掌控下,几个阿姨已经开始了欢快有序的工作:红田鱼、公鸡、肥猪肉、磨豆腐脑、新鲜采摘的果蔬都要清洗整理,不能有一点差错!
奶奶告诉传了烧火技能的阿姨,两个灾难同时起火:内锅煮新米,外锅煮各种菜,锅中间的“汤锅”装水,水边煮温酒。。。咕咚一声,公鸡剁块入锅,迅速翻炒入味,捞出,放入另一个大铅锅,倒黄酒如水,拿到另一个小炉子上慢炖。然后依次是:家常鱼,五颜六色,劲道十足;爆炒豆腐,外嫩;栗子烧腊,油香,栗粉糯;时令蔬菜,各种水果蔬菜;大碗满了,大碗满了一桌子!
热菜陆续做好的时候,小炉子炖的鸡已经到了温度。奶奶用勺子舀出鸡汤,尝了尝。只有当她确定汤煮好了,她才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大汤盘里。黄澄澄鸡汤闪亮诱人!奶奶和姥姥一模一样,都是杀鸡炖鸡的高手,也都是家里吃过鸡喝过鸡汤最少的人!
热气腾腾的新米装在大饭桶里,一大桌子在这里丰盛!奶奶从汤锅里拿出温热的酒壶,放在爷爷面前。今天无论大人小孩,喜欢酒的都可以喝!家人是我们自己人,但也要守规矩。不守规矩的孩子还是会被罚,没肉吃。爷爷没动筷子,谁也不能先吃。这是连傻孩子都懂的事。
奶奶给爷爷盛了一碗新米,爷爷很开心。他敬畏地拿起米饭,一饮而尽,然后故意用手挑出几粒米饭,丢在桌上,意思是年年有余。爷爷拿着酒壶,笑着给每个喜欢酒的孩子都倒了一小杯,还特意闻了闻:好香!大家都笑,早憋不住了,爆裂声,筷子勺子一起跳舞,没关系!肉、鱼、蔬菜、水果的香味,尤其是这种新大米,会持续三天!
这几天,如果有乞丐来乞讨,奶奶肯定会给他盛一大碗能灌满鼻子的米饭,然后抓一大把米饭放在乞讨袋里。乞丐会说一些祝福的话,感谢他走开。
有牛的农民品尝新稻时,主人会特意挑选一些嫩稻秆,亲自喂给牛吃。奶牛会眨眨眼睛,表现出温柔的样子。主持人会拍拍牛的脸,真诚地说:你辛苦了!
养狗的农民会故意在狗粮里多加些新米。感谢忠诚勇敢的园丁犬在看家护院中做出的贡献,也希望日子越来越好。以后,所有的狗都可以吃米饭了!
养鸡鸭的农民,因为收割后的稻田里有大量的青蛙、蚯蚓、蚱蜢、泥鳅、黄鳝,小孩和大人都会去抓,尤其是小孩,比大人还忙。这些都成了鸡鸭的滋补品,吃了以后会下壳更硬的蛋。
品尝新米的喜悦会持续好几天,这是成年人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他们能喝,但是不能喝,而且都是醉了!
里里外外忙忙碌碌的奶奶,看着大人小孩心满意足地打着嗝,才把自己灌满了饭,用桌上的剩饭品着新米的香味,惬意地笑着,皱了一皱!
楚东:十八味猪头肉
过年,最隆重的节日,尤其是农村,给了人们太多“过节”的理由,无论是习俗的延续,还是气候的原因!
随着除夕的临近,村里的屠夫们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杀猪是过年最隆重的项目。可怜的猪,一声声吠叫,虽然刺耳,却给山村增添了无限的风味。猪,你们的主人平时对你们很好。你就懒洋洋地做,一辈子无忧无虑。和你那些牛马的兄弟们比起来,你太幸福了。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你们是餐桌上最受瞩目的主角。你很幸运的来了,享受生活,迷茫,报答主人。你有情有义,就不去人间一趟了。
虽然猪很不情愿,但是在熟练的屠夫手里,它们是无法凭借不计后果的武力逃脱的。在现场,农村特有的大木凳下有一个大木桶。木桶里装满了盐水温水。几个壮汉按住肥猪,屠夫把它砍下来,血倒进木桶里,然后搅拌,很快就变成了一块猪血。好的屠夫往往只用一刀,绝不会给猪带来额外的痛苦。然后壮汉们把猪抬到另一个更大的桶里,主人已经把开水烧开了,灌下去以最快的速度给猪脱毛。清理干净,取出内脏。这个时候,总有一大群孩子在欣喜地看着。父亲说村子里曾经有一个屠夫。他每次打开猪,第一个动作就是抓起猪肚子里热气腾腾的板油,一口吞下。坚强!
加工猪肉的分类非常干净科学。这时家里的大锅已经烧开了,第一道菜“砧肉”开始了。奶奶把一些还在体温的猪肉、大肠、小肠、猪血扔进大锅里煮。调料很简单,盐的量刚刚好。猪心、猪肝、猪肺放入另一口大锅,只加盐。大锅冒着热气,这个时候对柴火的控制非常放纵和凶狠!大约10分钟,锅内外开始闻到香味。鲜猪肉根本不用味精。如果放了,会破坏它本来的味道。煮着煮着,满满的香味让孩子和大人都流口水。这种“砧头鲜肉”即使是最挑剔的食客也会赞不绝口!奶奶把所有的肉、肠子、血都舀起来,放在一个大木托盘里,然后拿出来。菜刀放在木托盘里,大人们拿起刀,迫不及待地切下一块送入口中。嘴里全是油,手里全是油。大人帮着孩子,把选好的瘦肉切下来放进嘴里。我很不耐烦,害怕落后。其实后来发现自己很自私。作为长孙,每次不用我动手,大人们早早就把好肉切好放在大碗里,放在我面前,让我品尝。但我总是吃着碗,看着锅,抢别人的。。。嘿!
猪心猪肝等内脏被视为滋补上品,不愿意轻易食用。所以每年年底,我在外婆家的时候,总能吃到很多猪心猪肝。村民们一直默默地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他们把煮好的猪心猪肝打包,却舍不得吃,送给自己尊敬的人。爷爷奶奶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他们总是收到很多。我呢,自然也有一段时间很纳闷:为什么我奶奶杀了一头猪,还有那么多好吃的猪心猪肝?
年夜饭桌上的猪肉又是另一番风味。因为加了足够多的香料,香料的品种不多,农村真的没别的了。美味的关键还是看自家酿的黄酒是否纯正。奶奶善于捕捉酒香的瞬间?酒的精髓在于,第一次开盖,第二次开盖,带着酒味的肉香就像热恋中的情侣一样浓烈,难以忘怀。这年夜饭的大餐,光是这一家子煮猪肉,其实就够了,年味,轮廓分明,浓郁醇厚!
剩下的猪肉在第一个月还是有很大用处的。除了吃饭,探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月,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屋檐下挂一批整猪腿,是亲戚送的礼物。其余的猪肉基本上被保存或晾干,所以当游客通常吃它或时,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不得不提猪头。奶奶,你是要整只煮好放在凉亭里加点盐,还是分清楚再放?然后他笑着对我说:“风,记得猪头肉有十八味。你应该仔细品尝每一块肉,因为每次的味道都会不一样。”我很精明。每次饿了就溜进阁楼,在猪头的不同部位咬一口。一口不够。再吃一口!所以,奶奶想着把猪头切下来做菜的时候,发现所有乱七八糟的猪头都有牙印,好像被狗咬过一样。奶奶知道我做了什么,但她从不责怪我。本来她告诉我猪头放在哪里,别人不知道,只有我知道。
随着爷爷奶奶的离去,一代人的历史翻过了一页,故乡被重新定义。奶奶的厨艺成了我们梦想的记忆!爷爷奶奶的团聚,在天堂,奶奶不会孤单;爷爷,你又可以享受美食了!每当临近年底,临近新年的时候,奶奶慈爱的模样总会浮现出来,我怀念这十八味猪头,怀念我家狗狗嚼的那种乱七八糟的香味!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