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的由来和景点传说
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它由40多座山峰组成,方圆20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八公山历史悠久,古称北山、涪陵、紫金山。有一种形成于8亿年前的“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家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一具猿猴化石,距今300多万年。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猿化石。
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末期,淮河流域就生活着一个怀一部落。西周建立了一个叫“周来”的诸侯国,都城在八公山下。“八公山”之名,来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学道成仙的神话。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汉高祖李的儿子、汉武帝的叔父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重视文学和人才,广纳天下学者三千余人,编撰了名著《淮南子》。他第一次编制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豆腐这种世界闻名的食品。其中,最受刘安赏识的左雾、李尚、苏飞、天佑、毛贝、贝勒、吴蓓、金昌被列为八大功臣。刘安和他的弟子们经常在八公山写书,研究天象,编制历法,炼制丹砂。相传有一天,刘安和八公被制成长生不老药,服用后长生不老。《太平玉环》中有记载:“昔日淮南王、八公在此爬山埋金,白日升天。其余药在器中,鸡犬舔之,皆不死。身后有车马人迹,至今犹在,故山以八公命名。”这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典故的由来。
1600多年前,有一场举世闻名的战役“淝水之战”,留下了“风吹草动皆兵”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