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初霜”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寒冷近在咫尺。

映入眼帘的景象会是黄叶覆盖的深秋的凋零色,春夏秋四季已渐行渐远。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无论哪个节气到来,都会有相应的谚语,而且几乎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初霜》也不例外。民间有句谚语:“九月霜,来年荒”,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很多细节。

首先要明白,老祖宗所说的月份都是指农历。

农历九月,“初霜”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将是多灾之年,农作物难以有好收成。

至于为什么农历九月出现“初霜”不好,原因大致如下。

这也是咨询村里长辈,查阅了很多史料的结果。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一句俗语:“九月初霜不结霜,十月初霜结霜。”在这里,九月和十月也指农历。

按照日历,现在是农历九月。

这句谚语说得很清楚,如果初霜的节气是在农历九月,就很难看到霜降的迹象,因为此时还是秋天,没有寒冬的味道。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次霜冻在农历十月到来,就意味着很有可能看到霜冻,因为那时已经是冬天了。

要知道,在古人生活的年代,农历十月已经是隆冬时节了。

所以“霜不打”和“霜打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继续回答题目中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九月初霜不好?今年的“初霜”在阳历10月23日,农历九月,正好应验了“九月初霜无霜”的说法。

农历九月,天气不算太冷,尤其是最近四川已经可以穿上短袖再出门了。这种气候变暖别说看到霜冻,连下雨的时间都很少。

然而,正是在这个农历九月,“初霜”节气到来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来得更早。

按照正常的时间节点,今年的寒冬来得比较晚,冷空气停留的时间不会变,也就是说冷空气离开的比较晚。

气候变化被推迟了,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不会改变。春天过后,应该是幼苗茁壮成长的时候了。需要的是充足的水分营养和温暖的气候作为保障。

此时冷空气仍不愿留在春季,出现典型的“倒春寒”,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果你想在秋天获得丰收,那简直是白日做梦。

所以有“九月霜降,来年饥荒”的说法,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历经千百年磨难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实用。

结论“农业谚语”是一种文化遗产。抛开实用性不谈,这种期待丰收的感觉完全可以理解。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民靠天气吃饭,所以准确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耕来说非常重要。即使他们无法重返天空,他们至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操纵将损失降到最低。

寒冷的天气始于第一次霜冻。

在许多古籍中早有记载,如《逸周书·周岳》:“秋、三月之气盛:夏、秋分、初霜。

东汉王充《论衡》说:“云、雾为雨之兆,夏为露,冬为霜,温为雨,寒为雪,雨露之冻是地而非天所致。

如今,大部分谚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有人说:中国的跨纬度太大了,北方已经下雪了,南方还在穿裤衩。老祖宗留下来的不是无效,而是地域气候不同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相信科学,理性对待科学。这其实并没有错,我们应该相当注意地看待事物。

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需要传承的。即使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也要明白,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不人为破坏,我们美好的家园依然可以熠熠生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