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如何用半个西瓜解释冬天的至日、夏天的至日、春分和秋分?

学生问:“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来保留农历和阳历的优点。有可能找到这样的方法吗?”

“嗯,聪明人总有办法……”老师接着说。

“这个方法需要一些智慧吧?”学生问。

“是的,这需要很大的智慧。需要和解,妥协,做出妥协。这就像不同背景的人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妥协,最后他们的观念逐渐融合。”

“嗯,是这样的。需要磨合。”

“你还记得吗,纯阴历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跟随季节的周期性变化。纯阴历每年比阳历少近11天,所以每年的日期都保持前移。”

“是的。”

“既然如此,引入一个阳历,一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这样就解决了农历少11天的问题。然后把一年的长度分成24份,就像在圆盘上刻下刻度,给每个刻度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些名字不用帝王将相的名字,也不用神仙的名字,而是用大家都能感受到的词语,或反映四时四季的变化,或与农事节气有关,所以有二十四节气。”

“是的,非常容易记住和传承。”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名字本身就很有诗意!让我们仔细看看24节气的名称。你不觉得它们很美吗?

“是啊,多有诗意啊!”

“还有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意味着情况必须完全相反。

“很有哲理。”

“俗话说:前进就是站立。立春、长夏、立秋、立冬都在热切地期待着未来的季节。如果春天成立了,春天还会远吗?”

“嗯,这些节气的划分和命名都离不开仔细观察吧?”

是的,就拿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来说吧。进入春夏后,白天变长,夜晚变短。中午,太阳比前一天高。夏天的至日,中午的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人的影子一天比一天短;而且,每天早上,太阳出现在比前一天更靠近东北方向的地平线上,也就是说,它提前了几分钟升起,晚上地平线上的夕阳比前一天更靠近西北方向,也就是说,它向后退了几分钟,所以这一天显得更长。”

"但是日光增加的趋势必须有一个限度?"

“是的,这就是夏天的至日。过了这个界限,白天就一天天变短了。中午,太阳越来越低,影子越来越长,日出越来越晚,越来越靠近东南,日落越来越早,越来越靠近西南。白天一天比一天短,到了冬季至日,就达到了相反的极限。太阳最低,影子最长。一旦冬天的至日结束,太阳再次从头顶升起,影子变短了。节气代表了这个周期的变化。”

"那就是说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是一条不断变化的弧线?"

“是的,如果你把太阳穿过天空的路径连接起来,你可以画出一条美丽的弧线,你会发现这条弧线有点斜。想象一下,天空是一个半球,地球是一个案板,上面扣着半个西瓜。当我们从案板上方俯视西瓜时,会看到西瓜在案板上形成一个圆圈。圆周上有24个刻度,代表一天24小时。12分表示正午,太阳正南方,6分表示日出,太阳正东方,18分表示日落,太阳正西方,24分表示午夜,太阳正北方。”

“嗯,我明白了。”

“我们来看看夏季至日那天太阳划过北半球天空的弧线,就是用刀从西瓜顶部(见上图)斜向上(向北)切开西瓜,把西瓜较小的一半去掉,留下较大的一半,西瓜的果肉是红色的。刀切在瓜皮上的那一段,是夏天至日那天,太阳划过天空留下的弧线。6点之前,太阳从东北方向的位置出来了。一天开始,太阳逐渐越过顶部,也就是西瓜蒂,到达中午12。然后从上面下来,一直到20点才落到达西北面。夏季至日的日长大于12小时。这些西瓜在案板上所占的图形大多超过半圈,表示一天的长度。”

“这个比喻有点意思。夏天的至日之后呢?”

“如果继续用刀沿着刚才的截面平行切开一块厚薄均匀的西瓜,留下的截面就是夏季至日后太阳的轨迹,截面和弧度都更小。如果继续一刀一刀地切下去,截面上的圆弧越来越短,截面的顶部越来越低,西瓜底部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小,变成了一个由不到一半的圆弧和一条很短的直线组成的图形。这条弧线的起点和终点是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继续砍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停下来,因为冬天的至日就要来了。接下来我们会把刚切好的西瓜按相反的顺序放回原来的位置,让西瓜的横截面越来越大,顶部越来越高,地下面积越来越多。把它们都放回去,它就会回到夏天的至日。”

"所以冬天的至日和夏天的至日是最早观测到的节气?"

“我觉得可以。”

"春分和秋分呢?"

“如果你切一片西瓜,每切一片薄片,每切一片就意味着一天过去了,你会发现西瓜在案板上留下的弧线越来越短,刚好有一天变成了正好半弧,也就是6点到18点,那天是秋分,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昼夜65438+。同样,春分也只是半个弧。”

“很形象!其他节气是什么时候加的?”

战国末期,古人进一步将一年分为八等分,因此有八个节气:立春、春分、长夏、夏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日

“又精炼了。”

“你发现了吗?你刚刚背诵的节气歌曲:

春雨惊现雪雪春天的清溪谷天,夏天的充实和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寒冷和霜冻,冬天的渺小和寒冷。

每句的第一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代表四个季节:春、夏、秋、冬。第一个字代表“立”,如立春、长夏、立秋、立冬;第四个单词代表“至日”或“分钟”,如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所以每三个节气就有一个“立”或“分/至”,所以一年正好被分成八等份。这八个节气更清晰地勾勒出一年四季的划分,在《吕春秋·十二月纪》中有所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二十四节气,都记载在《淮南子天文训》里。这是第一次完整地描述24个节气。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法正式在历法中增加了24个节气,成为农历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大致对应一年12个月,平均每个月两个节气。”

“我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节气是为周期时间安排刻度,为什么叫“节气”呢?”

“这是个好问题。中国人不只是起名字,而是基于一套哲学概念。”

“根据什么概念?”

“二十四节气的核心之一是‘气’的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齐始于冬,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季节循环,是因为古人认为一岁之间有“气”在运动,“原气绕耳而流。”

"听起来很有道理,那么“节日”这个词是什么呢?"

”而“节”就是为天地之间的“气”画一个刻度,每年画十二个刻度:

这十二个音阶就像竹竿的节点。”老师解释道。

“嗯。节日以外的12节气呢?”

“在每一段时间的中间画一个刻度,就是气,气也是十二:

“24节气是12节气和12气的统称?”

“是的。立春、长夏、立秋、立冬都是节气,代表一个新季节的开始,而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冬季至日代表一个季节的中间,是中性的。每两个节气和每两个中气相差一个月左右。如果以冬季至日为基点,月初为节气,月中为中气。节气初起,气在空中。”

"这就形成了一套关于时间的知识体系?"

“是的。”

学生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我们看到清明不是一天,而是某个时刻。为什么节气不只是某一天,还有某一时刻?”

所有没有特别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