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中国古代节气的确切日期?
24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等份。也就是说,黄道被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占黄道的15。
因为太阳通过每一等分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而且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大致相同,所以每个节气的公历时间是相对固定的。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璧,准则是太阳的运动(日、年、节气)和月亮的运动(月)。
为了让我们的祖先了解寒夏的气候变化,决定农耕的进度或作为日常生活的参考,古代历史学家规定,一个回归年从每年的冬季至日到下一年的冬季至日的时间要分成十二等份,称为中气;然后,每个中气划分称为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这个节气的制定方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靠近太阳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远离时则较慢。对于当时制作这个历法的中原地区来说,有些节气不能反映真实的气候。所以从清朝开始,春分就被定为0度,太阳每次在黄道上运行15度,就被定为节气或中性大气,所以24个节气有24个特定的时刻,而不是24个特定的日子。这种制作节气的方法被称为“定气法”。
因为一年的长短是由太阳的运动决定的,而24个节气也是由太阳的位置决定的,所以基本上每个节气的日期在每一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一个回归年的实际长度是365.2422天,公历年是365天,所以每年会有0.2422天(相当于5.8小时),节气的具体时间每年会“推迟”0.2422天;结果四年累积下来就是0.9688天,差不多一天。为了纠正,公历中有“闰年”制度,每四年的2月29日会多一天。如果一个节气的日期因闰年而推迟过午夜到第二天,或提前到前一天,节气的日期会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三天之内。
所以,是因为回归年的长度和实际历年的长度略有差距,公历年的日期需要用回归年的实际长度来修正,所以节气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日子。